如果说生活是一盘菜,汽车产业曾经只是那块肥肉——买辆车,香,开出去,体面,停回来,损失。可现在嘛,服务消费一提,汽车行业直接变身配料,想着怎么把自己炒得更脆更辣,别在“大消费”的锅里被炒糊了。商务部高调放话,九月起出台新政,财政金融部门轮番上菜,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看,汽车业这块“肉”能不能借着服务消费这股蒸汽,咸鱼翻身,加点葱花成主角——还是继续熬在锅底发懒呢?
看着最近的数据,服务消费这锅汤确实火力全开,冒泡不断。2020到2024年,居民服务型支出年年涨——平均能蹭个9.6%的增长率,感觉服务类宾馆、修脚店都快上市了;今年头七个月,服务零售额同比涨了5.2%,服务消费占比像什么呢?就像你家猫每年胖一圈,谁也拦不住。政策一出,又有董秘表态,又有副部长喊话,让人恍然以为买车改车修车都快算成吃喝拉撒了,整个汽车圈都在绷着劲,想刷出存在感,别成服务消费浪潮里的墙角蛛。
汽车业当然不是吃素的。别以为它只会生产、销售两板斧,最近几年什么二手车流通、赛事文旅、房车露营,连汽车改装都敢蹭露营经济的流量。“后市场”这词,听起来像是你买完车还要不断往里埋钱,企业早算明白了你的每一次“消费升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那几位副会长早就不是简单推销员了,说的是:现在卖车不是终点,服务才刚刚上路,后市场才是钱的高速公路。
比如二手车,群众买回家能用,但卖出去就让人头大。二手车商多得像早市卖菜的大叔,却没一个能让你完全放心交钱。国家也不是看不出来这乱象,政策一出,想把“菜市场”变成“精品超市”:鼓励经销商抱团做大、给税收优惠、搞信息共享。大集团整合资源,小车商互相抱腿,大家都想跟政策同步,形成“大中小协同”,竞争力刷满,气质全靠“扶持”加点科技感。
当然,现实永远给你泼冷水。什么“反向开票”、异地交易发票互认、二手车跨省流通,听着比银行贷款流程还麻烦。你如果不是车商,可能一辈子都没搞懂发票为什么不能流通;你要是车商,每天都像在玩拼图,拼对了有钱赚,拼错了丢饭碗。现在各地税务系统闭关锁市,“信息壁垒”比城市围墙还厚,政策想通但通不了,企业头秃,消费者只好再去买新车。
信息透明这事,也就剩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二手车市场长期黑一片,就像盲盒,谁也说不准下一秒踩不踩雷。车商想做大,政策想规范,可是“透明”在这里听着比蚕丝还细,谁捅破谁吃亏。以后政策真落地了,也许买二手车能像买新衣服,试穿再挑,顺手扫码,敢买敢退,大家都拍手叫好。想想挺美,但现实是:你揭开盖板,满满一车“信息灰”,消费信任还在等排队。
说到改装,简直又是一出荒诞剧。政策文件说鼓励改装、发展改装赛事,听着跟量产超跑差不多热血。可是你要真在店门口挂个“改装”二字,随时有人来拍照查证——感觉像被请进局里喝茶。行里气氛是“敢说不敢做”,这里“合规”就像你家门口那条分界线,谁跨过去谁犯法。什么加装脚踏板、换花轮胎、装行李架,都是灰色地带。车企和车主有心动不敢动,怕成了政策试验品;公安部也隔三差五说话,“只要安全环保就行”,但到底咋判,这锅没人敢端。
拖挂房车?先考C6驾照,车钩到底合规不合规,谁给细则?企业像做数学题,国标空白,细则躲猫猫,经营者和消费者集体焦虑:我连鸡腿都不敢加大,只怕加了一口就变违法分子。行业其实等的不是鼓励,而是“明说”——到底哪些能改,边界在哪,给个标准,大家心里有底线才敢玩。否则只能在“灰色地带”观望,消费升级靠的是“信心”,没规矩大家都站着吃冷饭。
其实业内早有招:改装要靠三板斧——技术、服务、生态圈。头部企业拼科研,用政策资金和金融贷款升级方案,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旺盛,有钱的广东车主去年一年改装超千元,不改点什么都觉得亏。行业想争市场,不如联动车企、平台,搞定“赛事+养护+房车”,搭个生态圈,大家一起吃肉喝汤,市场规模自然长胖。只要政策把改装门槛降下来,谁都能在消费蛋糕上抹一层奶油。
再说赛事,近年不是奥运就是国际挑战赛,北京亦庄站都能吹成顶级盛事。政策一发力,赛事直接搭上“体育+科技+产业”复合高铁。地方政府争资金,企业撑研发,赛事直播技术动用VR、AR,看比赛像逛菜市场,身临其境挑菜挑车。观众买票想分期,买模型还送文创,商家摊位政策补贴,促销做得跟双十一一样,但主打就是“门票+文旅套餐”,包你吃喝玩乐一条龙。
赛事经济想把“消费场景”做成薯片,随手一掰,文创、餐饮、住宿啥都有。你想住酒店?赛事串联合作,优惠套餐直接塞满行李箱。赛事影响力带来文旅新玩法,“汽车赛事+旅游串烧”,谁都想借着赛事出圈,一起用力刷存在感。只要政策不摇摆,北京车迷、外地游客全部变成消费主力军——门票、酒店、旅游景点都要涨价了,房价不涨服务涨,社会“消费升级”在你下单的一刹那完成。
房车露营算是新时代的诗和远方,不是“买不起房”就去买房车,是“有经济能力”才敢开什么都能住的移动别墅。政策轮番下场,房车行业的保有量、增速都烧红了——2024年一口气注册了五万多辆新房车,谁说不是消费活力的新姿态?中老年买得起,年轻人追个性,只要政策给油,营地就升级,配套就完善,发电供水卫生间都能玩出花样。
露营行业早已不是“扎帐篷”这么简单,营地可以跟旅行社、在线平台合作,串烧本地文化,搞亲子游、民俗体验、房车租赁一应俱全。企业有财政补贴就干的更猛,添新车型,优化服务,连帐篷都能租贷款了。房车租赁企业比谁都懂套路,“加价套餐、免费装备”,你只管消费不用担心。政策支持下,未来营地主打“房车+乡村旅游”,自驾游顺便体验低空经济——“地面露营+空中观光”,脑洞无限,钱景璀璨。
租车和充电行业这两年也憋着大招,眼瞅着新能源普及,租车需求猛涨——你开油车怕被贴标签,新能源车又怕没电,大家都等着服务升级,省心省钱。租车企业和充电企业不是吃瓜群众,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一到位,车型更丰富,服务更贴心。目前租车市场规模快到1500亿天花板,2030年保守估计三千亿,哪个小老板不想分一杯服务汤?租车门店做成“第三空间”,休息区、品牌墙、咖啡机一条龙,体验走在服务前沿。


充电行业则是“充电+万物皆服务”的新套路。技术大跃进,智能充电车、充电机器人下线,公共设施覆盖农村和偏远地区。充电桩就像蘑菇,哪里土壤潮湿哪里就冒头。企业拿财政补贴砸技术研发,快充、长寿命电池、用户体验,没一样敢放松。中石化易捷都不好意思卖油了,搞“充电+购物+养车+餐饮”,生态圈脚下踩碎,每个消费都能拆分“增值服务”。异业商家力量拉满,谁能充电送咖啡,谁家优惠更会营销,消费者乐得像逛夜市,买完一圈都忘记为啥来。
说到底,汽车业这几年忙着刷自己的存在感,有点像网红烤冷面,想方设法往里加佐料——但核心逻辑就是:服务消费蛋糕越来越大,你要不往上蹭蹭流量,迟早要被新潮流“消费掉”。政策说要打通堵点,企业赶着“无缝对接”。汽车行业也终于开始认真琢磨:如何从单一销售到“全链条服务”,从自说自话转到“深度融合”,别再只想着造贵车和卖保养。
服务消费再升级,汽车行业“刷存在”这门功课是必修课,不及格混不了毕业。以后谁说买车只是买一台工具,估计连搬砖都不能用。未来你买车,租车,修车,改装车,甚至去参观赛事,住房车营地充电桩,谁跟你说“服务就是福利”,你最好信一半:另一半嘛,还得往你的钱包里看。
送给小编的鸡腿,不如先预付一个服务套餐。至于鸡腿本身,能不能加?不如问今年的政策文件和你的钱包。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