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众25年销量分析-上半年成绩一览,下半年走势预测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各大汽车公司都陆续公布了自己上半年的“期中考试”成绩单。

在这一堆数字里,上汽大众的成绩单尤其引人关注。

这个牌子,可以说是很多中国家庭的第一辆车,在大家心目中分量很重。

但看完它的成绩,很多人心里可能会犯嘀咕,感觉有点看不懂。

上汽大众25年销量分析-上半年成绩一览,下半年走势预测-有驾

一方面,它说卖给咱们老百姓的车变多了,可另一方面,它给各地经销商发的货又变少了。

这一增一减之间,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面对现在国内新能源车这么猛的势头,这位曾经的“老大哥”下半年还有没有劲儿?

今天,咱们就用最平常的话,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个明明白白。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两个听起来有点绕的词:一个叫“终端销量”,一个叫“批发销量”。

上汽大众公布说,今年上半年终端销量是52.3万辆,比去年同期还涨了2.3%。

这个“终端销量”说白了,就是咱们普通消费者,真正从4S店里真金白银买到手、上好牌开回家的车有多少。

从这个数字看,好像还不错,买大众车的人比去年还多了点,说明大家对这个牌子还是有感情、有信任的。

但是,咱们再看另一个数字,叫“批发销量”,上半年是49.2万辆,反倒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89%。

这个“批发销量”又是什么意思呢?

它指的是上汽大众这个汽车制造厂,把生产出来的新车,卖给全国各地的4S店经销商的数量。

这就有点意思了,卖到老百姓手里的车多了,但4S店从厂家进的货却少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说明4S店正在努力地清理自己仓库里的“存货”。

也就是说,上半年卖出去的52.3万辆车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去年或者更早先进回来但一直没卖掉的库存车。

4S店一边降价促销,把这些旧库存清出去,一边又对未来的市场行情有点拿不准,所以不敢像以前那样大胆地从厂家进新车。

这就造成了终端销量涨、批发销量跌的奇怪现象。

这背后其实透露出一个信号:市场压力很大,经销商的日子不太好过,他们对未来的销售预期比较谨慎。

所以,那个看起来不错的2.3%的增长,含金量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而那个下降了3.89%的批发数据,可能更真实地反映了市场对上汽大众新车的需求正在减弱。

上汽大众25年销量分析-上半年成绩一览,下半年走势预测-有驾

看完了总数,我们再来看看具体的车型卖得怎么样。

上汽大众这几年一直在推一个叫“油电同进”的策略,意思就是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条腿走路,两边都不能落下。

咱们先看燃油车这条“老腿”,它现在是上汽大众的顶梁柱。

特别是朗逸和帕萨特这两款轿车,真的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半年,光是朗逸就卖了13.7万辆,帕萨特也卖了11.7万辆,它俩加起来就撑起了上汽大众销量的半壁江山。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两位“老功臣”在前面撑着场面,上汽大众的成绩单会难看得多。

但是,光靠轿车撑着也不行啊。

再看SUV这边,曾经风光无限的途观和途岳,现在的情况就不太乐观了。

上半年,途观卖了9.1万辆,途岳卖了7.1万辆,两款车的销量都没能突破10万辆大关。

想当年,途观可是要加钱才能买到的“神车”,现在却被咱们国产的比亚迪宋系列、哈弗H6、长安CS75 PLUS这些车甩在了身后。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语文成绩特别好,但数学和英语却不及格,有点“偏科”了。

这种一条腿粗一条腿细的走路方式,时间长了肯定会出问题。

说完了燃油车这条“老腿”,咱们再看看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这条“新腿”——ID.家族。

提起这个,上汽大众可能就更头疼了。

虽然它的销量也在增长,但这个增长要看是跟谁比。

如果把它放到整个新能源市场里,跟咱们国产的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品牌一比,那点销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原因还是产品不太符合现在中国消费者的胃口。

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给人的感觉还是太“传统”了,就像是把燃油车的发动机和油箱换成了电池和电机,但在车内的智能化体验、大屏幕的操作流畅度、语音控制的聪明程度等方面,跟咱们的国产品牌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上汽大众25年销量分析-上半年成绩一览,下半年走势预测-有驾

现在大家买新能源车,不仅仅是买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买一个智能化的“第三空间”,希望车里有好玩的功能、聪明的系统。

在这方面,ID.家族显然还没有跟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所以,“油电同进”的口号虽然响亮,但实际情况更像是“燃油车苦苦支撑,新能源车跟不上趟”。

上半年的情况就是这样,有喜有忧,但忧虑明显更多一些。

那么下半年,上汽大众还有没有机会扳回一城呢?

从计划来看,他们确实准备了一些新动作。

比如,要推出朗逸的升级版朗逸PRO,还有新款的凌渡L,这些都是为了稳住燃油车的阵地。

另外,旗下的高端品牌奥迪,也要开始“放低身段”了,Q系列车型要大幅度降价,A5L也要在中国生产,目的很明确,就是用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消费者,刺激销量。

这些措施短期内肯定会有一些效果,降价嘛,总会有人买单的。

但是,要想完成全年120万辆的销售目标,难度非常大。

我们简单算一笔账,上半年批发销量不到50万辆,要完成120万辆的目标,意味着下半年要卖出超过70万辆车。

这需要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每个月的销量都比上半年有大幅度的提升,这在一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重要的是,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

以前,大家买车可能觉得合资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但现在,我们的国产品牌在技术、设计、智能化方面已经全面追赶上来,甚至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超越。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懂车,也越来越自信,不再迷信外国品牌的光环,而是更看重产品本身的价值。

在这种大环境下,指望通过一些小改款或者降价促销就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是不现实的。

所谓的“价格战会停止,合资品牌会回暖”更像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只要市场竞争还在,物美价廉的产品就会一直受到欢迎,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是好事。

总的来说,上汽大众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路口。

那个可以依靠品牌光环轻松卖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面对咱们国产品牌的强势崛起,它必须拿出更有诚意、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保守的造车理念,真正地沉下心来研究市场、研究用户。

否则,别说完成120万辆的目标,就连保住现在的位置,都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