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刚过,朋友圈里晒提车照的突然多了起来。老同学群里,有人发了个比亚迪提车视频,配文:“赶在年底前上车,省下三万块,够我娃一年奶粉钱了。”底下立马有人接话:“你这动作快啊,我还在纠结,怕明年买不到免税车。”
这话听着像玩笑,其实正戳中了眼下最热的一个隐秘焦虑——2026年起,买新能源车,不是所有车都能免税了。
政策是这么写的:从2026年1月1日起,能免购置税的新能源车,得过两道硬门槛。插混和增程车,纯电续航“等效里程”必须超过100公里;油耗和电耗也得比现在更省。说白了,低效“油老虎”、续航虚标的“伪电车”,以后都不在免税名单里了。
这事儿听起来离普通人远,其实近得很。我表弟上个月去4S店看秦PLUS DM-i,销售指着55公里续航的低配版说:“这款性价比高。”他随口问了一句:“明年还能免税吗?”销售一愣,支吾半天才说:“应该……能吧。”表弟当场就换了120公里续航的高配版,理由是:“宁可多花五千,也不能让九千块的税飞了。”
这九千块,是按30万以内全额免税算的。2025年买车,顶格免三万;2026年起,哪怕还能减,上限也砍半。更关键的是,免税不是自动的,得看工信部目录。你现在订的车,如果明年1月1日那天不在目录里,税,一分不减。
我在潍坊一家4S店门口,听见一对夫妻在争。男的想买高配版小鹏G6,31万。女的翻着手机说:“今年买,超了1万,只能免2.9万;明年买,上限1.5万,得多交一万四千多。不如选个28万的低配,今年提走。”男人叹了口气,把配置单往回收了收。
政策的风吹草动,最终都落在普通人钱包的厚度上。以前买车,比的是续航、价格、品牌。现在还得加一条:它,合规吗?
这轮调整,不是为了收钱,而是逼着车企把技术做扎实。低效混动、续航注水的车型慢慢退出,最终受益的是我们。但在这过渡期,谁先看清规则,谁就少交“认知税”。
所以,如果你正打算买车,听句实在话:
别光听销售说“应该能免税”,自己去工信部官网查一查目录;别以为“插混都一样”,55公里和120公里的版本,待遇可能天差地别;更别觉得“晚几个月提车没关系”,发票日期才是命门。
赶在2025年12月31日前,把车提回家,不光是抢个优惠,更是给自己的选择,加一份踏实。
毕竟,省下的不是钱,是本该属于你的那份安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