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代步工具。
车开得久了,大家心里都有一套自己的驾驶和保养心得,这些经验很多是从老一辈司机或者驾校教练那里听来的,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默认的“常识”。
但是,时代在进步,汽车技术也在飞速发展,那些曾经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老规矩”,在今天这个时代还适用吗?
很多时候,我们习以为常的做法,可能不仅没有好处,反而还在悄悄地伤害我们的爱车,甚至让我们多花冤枉钱。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梳理一下那些流传甚广但实际上已经过时或者完全错误的开车常识,看看这些误区您是否也曾深信不疑。
我们先从新车说起,很多人提了新车,最关心的就是磨合期的问题。
老观念里,新车的前几千公里是至关重要的,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小心呵护,车速不能太快,尤其不能上高速,转速也要控制得很低,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发动机给“拉缸”了。
这种说法在几十年前的汽车工业背景下是有道理的,那时候的发动机制造精度有限,零件表面比较粗糙,需要通过一个温和的行驶过程,让活塞、缸体、曲轴等部件相互之间的摩擦面慢慢磨合得平滑,以达到最佳的配合间隙。
但这个观念对于今天的汽车来说,已经基本不适用了。
现在的汽车制造,无论是发动机的加工精度还是装配工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发动机在出厂之前,都已经在工厂内部完成了关键的“冷磨合”工序。
所谓冷磨合,就是在不点火燃烧的情况下,用电机带动发动机运转,在专业的润滑油辅助下,让内部的核心运动部件预先完成磨合。
所以,您拿到手的新车,其“心脏”已经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状态,完全可以正常行驶,包括上高速。
当然,这不代表可以肆意暴力驾驶,新车的前一两千公里,更准确地说是整车各个系统的“协同磨合期”,比如刹车片和刹车盘需要磨合才能达到最佳制动效果,变速箱的齿轮和控制模块也需要适应,轮胎也需要和地面磨合出最佳的抓地力。
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真正需要避免的是长时间的极端驾驶,比如地板油急加速、紧急刹车等,平稳地驾驶,让车辆的各个系统和谐地进入工作状态,才是现代汽车磨合的真正意义。
接下来聊聊加油,一个再日常不过的操作。
很多人去加油站,都习惯性地对工作人员说“加满”,甚至在油枪第一次自动跳停后,还要再提起来,小心翼翼地补上一些,非要凑个整数金额才心满意足。
他们认为,把油箱加得满满的,可以让油泵完全浸泡在汽油里,有助于散热,延长油泵的使用寿命。
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好的,油泵工作时确实会发热,也确实是依靠汽油来降温的,但“加到满溢”的做法却是大错特错。
在我们的油箱系统里,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部件,叫做活性碳罐。
它的作用是收集油箱里挥发出来的汽油蒸气,防止这些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造成污染。
当发动机工作时,再将这些收集的汽油蒸气吸入气缸内燃烧掉,既环保又节约燃油。
如果您每次都把油加得过满,甚至加到了油箱口,液态的汽油就很有可能顺着管路流进活性碳罐里。
碳罐里的活性炭是用来吸附气体的,一旦被液体汽油浸泡,就会导致其失效,堵塞通气孔。
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您可能会闻到车内有浓烈的汽油味,车辆启动困难,发动机怠速不稳,甚至亮起故障灯。
一个车主因为长期有这个习惯,最后不得不花费近千元更换碳罐,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科学的做法,就是加到油枪第一次自动跳停即可,这时的油量既能保证油泵正常散热,也给汽油蒸气留出了安全的缓冲空间。
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省油秘笈”,就是在前方路况允许的情况下,挂空挡滑行。
特别是在下长坡时,很多老司机会觉得这样做能让发动机以最低的怠速运转,从而达到省油的目的。
这个方法对于老式的化油器汽车来说,确实是有效的。
因为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相对简单,只要发动机在转,它就会持续供油。
但在今天,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汽车都采用了电喷技术,由一个叫做ECU的行车电脑来智能控制喷油量。
当您挂着挡位(比如D挡或手动挡的高挡位)松开油门滑行时,ECU会检测到车轮在通过传动系统反拖着发动机旋转,并且驾驶员没有加速意图,它就会立即发出指令,暂时切断对发动机的燃油供应。
此时,发动机处于“零喷油”状态,瞬时油耗会显示为0,这才是最省油的模式,并且发动机制动也能辅助减速,增加行车安全。
相反,如果您此时挂入空挡,ECU为了防止发动机熄火,必须指令喷油嘴继续喷油以维持怠速运转,瞬时油耗反而会维持在每小时一到两升的水平。
所以,对于现代电喷车而言,正确的做法是带挡滑行,空挡滑行不仅不省油,在某些紧急情况下还会因失去发动机制动而增加危险。
我们再来看看胎压。
每辆车的驾驶位车门框上,都有一张标签,清晰地标注了厂家推荐的标准胎压值。
很多人把这个数值当作金标准,每次打气都严格遵守。
厂家的推荐值当然是科学的,它是在综合考虑了车辆的舒适性、操控性和燃油经济性之后得出的一个平衡值。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唯一且不可变动的答案。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基准值”。
在实际使用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微调,可以获得更好的驾驶体验。
比如,在夏季或者经常跑高速的情况下,可以将胎压比标准值适当调高0.2bar左右。
这样做的好处是,较高的胎压可以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从而起到节省燃油的效果,同时转向也会感觉更轻便、指向更精准。
当然,胎压也不能过高,否则会使轮胎胎面中央磨损加剧,并且降低了减震效果,乘坐舒适感会下降。
而在冬季或者需要行驶在湿滑、冰雪路面时,则可以适当将胎压调低0.1到0.2bar,这样可以增大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抓地力,让行车更加稳健。
所以,根据季节、载重和路况,灵活调整胎压,才是一个更懂车的表现。
等红灯时的操作也是一个争议点。
很多开自动挡车的司机会在超过半分钟的红灯前,特意从D挡挂到N挡,并拉起手刹。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断开发动机和变速箱的连接,让变速箱得到“休息”,从而保护变速箱。
实际上,这种担心对于现代自动变速箱来说有些多余。
在D挡踩住刹车等待时,车辆的液力变矩器处于一种低负荷的“柔性连接”状态,其内部的油液流动产生的热量和损耗微乎其微,变速箱的散热系统完全可以应对。
有数据显示,D挡踩刹车和挂N挡时,变速箱的油温相差不到一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反而,频繁地在D挡和N挡之间来回切换,会增加变速箱内部换挡电磁阀和机械执行机构的工作次数和磨损。
因此,对于一两分钟以内的短时间停车,完全可以保持在D挡并踩住刹车,这样既方便又不会对变速箱造成什么伤害。
冬季热车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冬天启动车辆后,必须原地怠速热车个三五分钟,等水温上来了再走,否则对发动机不好。
这种做法同样是源于化油器车的时代。
而对于现在的电喷车,长时间原地热车是一种效率极低且不环保的方式。
怠速时,发动机转速低,燃油燃烧不充分,容易产生积碳,并且只会让发动机本身慢慢升温,而变速箱、轮胎、悬挂等其他部件依然是冰冷僵硬的。
正确的做法是,启动车辆后,等待30秒到1分钟左右,让机油充分润滑到发动机各个角落,然后就可以挂挡起步了。
起步后的头几分钟,保持低速平稳行驶,避免急加速和高转速,让发动机在正常的负荷下,与变速箱、底盘等各个部件一起,协同、均匀地进入最佳工作温度。
这种“边走边热”的方式,不仅升温效率更高,也能减少积碳的产生,对整车都更有益。
关于汽油标号的选择,也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不少车主认为,标号越高的汽油越纯净、动力越好,给自己的爱车加高标号汽油就是一种更好的呵护。
比如,明明厂家推荐加92号汽油,他却非要加95号甚至98号。
其实,汽油标号代表的不是汽油的品质或能量,而是其“抗爆性”,即抵抗爆震的能力。
爆震是发动机在不正常时间点火引起的一种非正常燃烧,会损害发动机。
不同压缩比的发动机,对汽油抗爆性的要求也不同。
厂家推荐的标号,是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的最适合该款发动机的标号。
如果您的车要求加92号,您加了95号,除了让您多花钱之外,并不会带来任何动力上的提升或对发动机有额外的好处,因为发动机本身的设计并没有利用到那么多出来的抗爆性。
反之,如果要求加95号的车加了92号,则有可能在高负荷下发生爆震,长期如此会损伤发动机。
所以,最科学、最经济的做法,就是打开您爱车的油箱盖,看看内侧标签上推荐的标号是多少,按那个加就完全足够了。
最后说说洗车。
很多人喜欢在阳光明媚的大晴天洗车,洗完后让车在太阳底下暴晒,觉得这样干得快,还显得车漆亮。
这恰恰是毁车漆的一大杀手。
当水珠留在车漆表面时,每一颗水珠都像一个微型的凸透镜,它会把太阳光聚焦在车漆的某一个点上,产生高温,时间一长就会灼伤车漆的清漆层,留下难以去除的水渍印。
正确的洗车方式,应该选择在阴天、傍晚或者室内进行。
洗完车后,要立即用柔软、吸水性好的麂皮毛巾或超细纤维毛巾将车身表面的水分擦拭干净。
对于门缝、后视镜、中网等容易残留水分的细节部位,最好用气枪吹干,防止水分残留导致金属部件生锈。
这样细致的护理,才能让您的车漆长久保持光亮如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