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哈工大、学霸、驾考——这些词搅在一起,按理说应该是主角手握光环,轻松拿下驾照,顺便再教教教练怎么做选择题。现实倒是给了我一记闷棍。科一科二满分,暑假时间宽裕,结果连科三的门槛都摸不到。学车这点事,居然比高考还能藏猫腻——你说讽刺不讽刺?
印象停留在那个午后,我正翻着手机看朋友圈,突然弹出来同学的消息。她家那位刚考完高考,脑瓜子灵光得不行,想趁着假期去驾校“练练手”,结果被现实按在地上摩擦。三四百号人排着大队,教练说得云淡风轻,眼神里全是“你懂的”,像是老江湖在给新手上路暗送秋波。烟、茶、礼,谁还没点小门道?我家那口子都琢磨着给儿子的教练送两条好烟,说不定能让队伍前移两米。成年人世界的规则,没写在黑板上的都最致命。
说起驾校,气氛有点像过年抢车票。你以为交了钱就能畅通无阻?其实你只是成了人潮里的一张脸。知乎、头条上“驾校排队”的段子多得能出一本《学车冷笑话大全》。有学员等得花白了头发,也有关系户“插队”像进了自家厨房。有人叹气,有人骂娘,有人默默点烟。你以为成绩好能当通行证?抱歉,这里比拼的是谁更懂“社会学”,谁更会“打点”,谁能把教练哄得心花怒放。
遇到教练收礼,这事儿早就不是新闻。有人说“这是潜规则”,也有人觉得“送点礼无伤大雅,咱赶时间嘛”。有意思的是,教练们表面严肃得像派出所户籍警,背地里谁没点小算盘?资源分配那点事,全国每年几千万人报名学车,暑假更是高峰,真心靠运气不如靠人情。考个驾照,居然成了“拼关系”的社会剧本,场面堪比体育圈“打假球”——你说荒唐吗?可谁又真能跳出这个怪圈?
有段时间,社交网络上都在讨论“黄牛驾校”,说花钱能加急,甚至“包过”。有朋友真试过,钱没少花,证倒是提前拿了。你说气人不气人?还没等你生气,下一条新闻就是某地查获驾校舞弊,考官教练一锅端。你以为这是个案?其实背后的逻辑跟挂号、上学、看球赛抢票没什么两样。资源有限,大家都在“卷”,只是卷得姿势不一样。
有网友反对,说送礼这事儿得治,凭啥要多花钱?你要真这么想,可能得多排几年队。社会就是这么现实,有的人爱钻空子,有的人认命,有的人边骂边卷。你问我怎么选?我也说不清,反正朋友圈里一水的“代练”“黄牛”,连朋友圈的朋友圈都能给你牵线搭桥。
体育新闻里,类似的剧情也不少。足球场上实力强悍的球星,被雪藏在板凳席上,只因为没搭上主教练的顺风车。场下的运作,场上的拼杀,哪一样不是人情世故和实力的合体?你以为规则是刚性的,现实却告诉你,规则只是个建议。数据说全国每年有超过3000万学员涌进驾校,合格率不到50%。你说这是技术问题,还是资源分配问题?我更愿意说,这是一场社会的“心理战”。
有时候我会想,这事说到底,是不是每一代人都要踩一遍坑,才能明白社会不是考场,学霸也得跟着规矩走?同学家那位哈工大学神,考试一路开挂,结果驾校排队排到怀疑人生。你说是笑话吗?其实很写实。学车原本应该是学习规则、尊重秩序的过程,结果被现实加工成“谁懂潜规则谁先上车”的成人仪式。你不服气,队伍还在那儿,教练还坐在椅子上,没人为你破例。
反正,学车这点事,跟体育圈的“潜规则”、教育圈的“拼爹”、医院的“挂号难”,都像极了同一个剧本不同演员。你说要不要反抗?反抗得动吗?有时候,连吐槽都成了自嘲。谁都清楚,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一条人情社会的护城河。你要是不会游泳,多少分都没用。
说到这儿,突然想问一句,你家娃儿学车排过几次队?你会不会悄悄备点礼物求个“顺利”?还是打算硬刚到底,等到天荒地老?留言聊聊吧。说不定下回,咱们能在驾校门口偶遇,一起感叹:“原来社会的弯,比科三还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