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榜单扔出来,评论区马上炸成锅。
谁能想到,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销冠,竟然轮到了吉利星越L?
你要是去年问我,国产SUV能不能把大众、丰田这些老炮儿按地上摩擦,我多半会笑着摇头。
现在数据摆这儿,146223台,谁还敢嘲笑国产只会打“性价比”?
一夜之间,油车的脸面全指望着国产撑着了,就像世界杯最后时刻射门的球员,突然发现自家门将变成了自己。
说起这榜单,顺着看没意思,倒着扒才带劲。
第十名吉利星瑞,9万多台,外观一看就知道是“年轻人审美有话语权”的产物。
新小区里每隔俩月就能碰见刚提星瑞的邻居,车钥匙还没捂热,朋友圈已经刷满了“国产崛起”。
动力和配置没让人失望,关键是吉利这几年把研发卷成了健身房里的自律青年——你不努力真不配混这一行。
看到星瑞,我总会想起合资车那副“爱买不买”的表情,现在谁还敢摆谱?
再往前挪,荣放。
你说丰田这些年到底是靠什么活下来的?
别跟我谈“情怀”,当代年轻人买荣放多半就是图便宜、稳当。
12万多的裸车价,跟买家电似的实惠,家里老人都点头。
那种“开不坏”的安心感,像是你家那只永远不生病的老猫,没人会嫌弃它平凡。
买荣放的邻居其实都一个模样:不爱冒险,讲究实用,笑眯眯地跟你说“油耗低才是真理”。
迈腾和帕萨特真像一对冤家兄弟。
迈腾卖得贵,喷子一堆,可架不住中国人骨子里就吃这套。
开上迈腾,谁还琢磨什么动力参数?
那种坐进车里“这钱没白花”的踏实感,只有经历了几次换车大起大落的人才懂。
帕萨特价格压低,销量立马高歌猛进。
前几年“碰撞门”闹得沸沸扬扬,买的人一边骂一边抢单,嘴硬的背后还是钱包说话。
大众的生意经,门道都写在了中国人家用车的心思里。
凯美瑞和轩逸更是奇葩。
凯美瑞省油到离谱,16万落地,买它的朋友十有八九是“我不想折腾了,给我省心就行”。
凯美瑞群里聊得最多的不是动力,而是油耗和保养。
轩逸更是神操作。
明明动力一般、配置普通,可年年卖爆。
你见过哪个中国家庭不对轩逸动心?
去二手市场转一圈,轩逸总是最早被挑走。
有人说轩逸是“移动床垫”,其实是中国式实用主义的天花板。
CS75 Plus出场,气质就不一样。
长安这些年没怎么声张,产品力却憋得满满的。
8AT、空间大、动力强,开出去能把同价位合资SUV比下去。
老一辈还觉得“国产就图便宜”,其实现在的国产早就不是以前的“凑合货”。
长安的稳定和厚道,成了不少家庭二胎之选,毕竟空间和三大件才是硬通货。
朗逸和速腾属于那种“你吐槽归吐槽,我依旧站稳脚跟”的存在。
1.5自吸、6AT,外观内饰不出挑但就是耐看。
买朗逸的,多半是经历了几轮消费升级,最后忍不住还是选了这口“白米饭”。
速腾更像小镇做题家,成绩总在前几名,无聊但绝对靠谱。
你问年轻人喜欢吗?
未必。
但三四线城市刚需家庭,速腾就是“安全牌”。
轩逸、朗逸、速腾,这仨车的气质其实代表了中国大部分家庭的买车逻辑:别花里胡哨,省心才是王道。
你说新能源香?
香是香,真轮到自己掏钱,续航、二手保值、维护这些问题,才是夜深人静想得最多的事。
燃油车没你想的那么快消失,市场没那么容易被互联网段子带偏。
真正买车那一刻,钱包和心里那根弦才是最终的裁判。
榜首星越L,拿到销量王,靠的可不是运气。
吉利这十年,研发、供应链、定价、营销,一样没松懈。
星越L的成功,背后是国产品牌的耐心和死磕。
现在合资品牌要不觉醒,明年榜单估计就成了国产专场。
星越L不是“便宜货”,而是第一次让中国消费者觉得,20万以内,国产品牌也能让人有面子。
疫情之后买车的心态变了,大家都更务实了。
燃油车依然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
新能源有自己的短板,充电焦虑、保值率、售后体系都没补齐。
油车就像家里那口铁锅,样子旧了点,关键时刻还是它顶用。
榜单上这些车,不是谁的“黄金时代”,而是中国消费者用钱砸出来的选择。
有意思的是,榜单年年变,人的心思比榜单还难琢磨。
去年还在说新能源好,今年就老老实实买回油车。
买车这事,真没什么标准答案。
你说榜单有用吗?
也许有,也许没有。
不如留言说说,你去年换车纠结的点在哪儿?
油车、混动、纯电,谁才是真正的C位?
不扯结论,只想听听你们的故事。
谁能想到,油车的“高光时刻”,竟然是在新能源浪潮下被国产品牌硬生生拱出来的。
生活和赛场其实没什么两样,永远有黑马,永远有翻盘。
下一个榜单出来前,谁敢打包票自己不变卦?
你说,等到下半年,谁还能稳在前十?
我反正猜不到,你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