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监管重拳来得猝不及防!
中俄明明正在大搞军事演习,这是俄罗斯突然背后对中国卡车经济“搞袭击”?到底真的是质量争议还是另有其他原因?
俄罗斯对中方卡车“下手”
7月30日,俄联邦技术监督局以突击检查为由,宣布暂停东风、福田、一汽解放和重汽汕德卡四大品牌共9款主力卡车的销售许可。
突然的举动,俄罗斯也是有备而来,从刹车失灵、电磁辐射超标、安全带缺陷......俄方抛出的二十多项技术指控,直接砸向占据俄罗斯重卡市场27.6%份额的中国品牌。
可以说,俄罗斯的监管重拳实在是猝不及防,被拉黑的车型清单上,东风DFH4180、汕德卡ZZHS等畅销型号赫然在列。这些曾在俄罗斯公路上奔忙的“中国铁马”,如今被扣上“威胁道路安全”的帽子。
而更令业界哗然的是召回规模。经销商紧急盘库后发现,涉及整改的卡车或高达3万辆,比上半年俄市场总销量还多四成。
甚至在莫斯科郊外的露天仓库里,等待召回的卡车排成钢铁长城。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被指"问题严重"的车型已在俄罗斯合法销售多年,当初的准入许可也是俄方亲手签发。如今突然翻旧账,俄罗斯这是要干嘛?
实际这并非俄罗斯首次发难。今年2月,汕德卡SX3258车型就因“噪音超标”被暂停认证。
7月中旬,俄财政部更是将进口车报废税暴涨四倍,一辆20吨中国卡车一夜多出29万成本。连俄罗斯民众都看不下去了。汽车论坛IXBT上到处评论,表示这就是给俄罗斯本土企业卡玛斯和嘎斯清场!明摆着逼中国车企在俄建厂投钱!
而之所以俄罗斯民众闹得这么大,便是售价仅700-80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60-65万元)的中国卡车本是他们的生计支柱,如今物流成本眼看要飙升。
不过民众的呐喊却也指向一个问题,为何畅销数年的车型突然变成“安全隐患”?
俄罗斯的算盘
可以直白地说,这场突然对中国卡车的指控,表面是技术争端,内里却是市场攻防战。
翻开2025上半年俄罗斯卡车销量榜,汕德卡以14.2%份额碾压卡玛兹,一汽、东风紧随其后,四家中国品牌豪夺近三成市场。
而更刺痛俄方的是价格,中国重卡仅售700-800万卢布,大约55-63万人民币,比本土产品低30%。
不过追溯俄罗斯今年的动态,这场所谓的“质量战”早有伏笔。
2023年,俄工业部多次警告“对中国汽车过度依赖的风险”,力推拉达汽车本土零部件替代计划。
去年俄工贸部长阿里汉诺夫就警告“中国车存在严重缺陷”,今年普京视察伏尔加汽车厂时更定调:“汽车业是战略产业”。
而当战争消耗外汇储备,当本土车企要求庇护,性价比超高的中国卡车便成了头号靶子。
更不用说,俄罗斯日前宣布启动总值约700亿卢布的国产卡车换代计划,核心扶持对象正是市场份额衰退的卡玛斯和嘎斯。
而技术禁令的触发条件就多集中在噪音控制、电磁防护等动态法规领域,显然为行政干预提供充分弹性空间。
所以这场禁令的背后,是俄罗斯本土汽车工业的节节败退。
卡玛斯销量下滑后,竟公开指责中国卡车“淹没了市场”之外,就在禁令发布前一周,卡玛斯、伏尔加等俄车企刚宣布因需求不足,转为四天工作制。
紧跟俄罗斯政府打出“组合拳”,7月初全面封锁平行进口汽车渠道,切断60%的中国车销售路径。
而后将进口车报废税提高至单台66.7万卢布,大约7800美元,相当于一辆15万人民币中国车价格的三成,同时大幅补贴本土拉达汽车,使其月销量猛增34.4%。
如今来看,卡车禁令或许也只是个幌子,且只是中俄经贸关系变化的冰山一角。
山东重工企业被迫取消3000万美元俄罗斯订单,因俄海关突然要求文件加贴俄文防伪标签,而俄经济特区的中资汽车配件园陷入停滞。
耐人寻味的是,7月底俄能源部长齐维廖夫紧急访华,因为俄煤炭行业2024年亏损1126亿卢布(13.9亿美元),2025年或达3500亿卢布。
对华煤炭出口份额从2023年23%降至18%,却猛增73.95%的无烟煤出口。
不过俄罗斯这做法个一边打压中国卡车,一边恳求能源合作,显然这“两面性”暴露无遗。
自然可见,这场风波暴露了再亲密的国家关系也难掩具体利益的分歧。当中国卡车以性价比优势占据60%市场时,俄罗斯的危机感并非空穴来风。
况且在西方制裁下,俄汽车工业本就举步维艰,本土品牌堪称"国家工业火种"。面对中国制造的碾压式竞争,行政手段成了俄方手中最后的盾牌。
更深层看,俄方此举堪称"精准打击"针对的正是市占率最高的畅销车型。
这与其说是质量审查,不如视为一套组合拳,既为本土企业争取喘息空间,又倒逼中国车企深化本土化生产。
毕竟,把工厂和就业留在俄罗斯,才能让"卢布不外流"。也不难怪,俄民众对此调侃俄政府饿肚子了,想让中国朋友多掏几个面包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