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先说,昨天下午在路上又见到几辆新车穿梭,尤其是那些标注中型SUV的,真明显比两年前多了不少。其实你要不看新闻,单单用眼睛看,现在市面上这档车都挺多的,价格从十五六万到二十万左右。像今天聊的这辆尚界H5,刚上市,宣传资料很足,但我倒是更关心它实际用起来差在哪。
我揣摩过一次,那天跟同行的销售聊,他说:这个价位,能第一眼惊艳的都不多。简直像挖宝似的。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尚界H5在外观上,好像借鉴了问界一些元素,车头饱满,大灯有点类似,不夸张地说,看多了你会觉得像兄弟车。这让我产生一个疑问:设计是不是越做越像家族脸,减少用户那点辨识的麻烦?还是说厂家不想太跳跃,稳扎稳打就行?我不知道,但生活惯告诉我,太跳的设计,大多数人还是喜欢熟悉。
衡量一辆车,除了颜值,空间、配置得看得清楚。它的长宽高是4780 x 1910 x 1657毫米,轴距2840。说白了,这个尺寸,差不多比紧凑级SUV大一点,但还卡在中型的范围里。坐在车里,空间感还算中规中矩,我感觉驾驶位大概有点像我用的办公椅宽裕,不会压抑。它提供六种车身颜色(包括云水蓝、仲夏紫),至于MAX版本还加了激光雷达,这算是卖点了吧?但其实我心里在问:市场上的标配是不是也很套路?毕竟,激光雷达突然变成必备,我怀疑是不是硬件成本便宜了,还是厂家要展示高端技术实力。估算下来,激光雷达成本也就几千块吧(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它带来的辅助能力,立竿见影。
讲到辅助驾驶,标配华为乾崑ADS 4,说白了就是半自动驾驶。别的不说,我问过修理工:你觉得副驾用自动辅助,保险都能省点?他摇头:技术再好,也得看人反应快,否则出错就麻烦。这让我觉得,车厂推广这些系统,别太天真:人反应速度和疲劳程度,远比想象的复杂。
我还记得有个朋友,他玩车几年了,说:你觉得,这样的辅助系统,到底用了多久才惯?我自己也在用,刚开始总觉得靠,出了事咋办?,但惯了之后,倒觉得挺方便的,尤其在高速堵车时。如果你问我,它们跟同价位的某些品牌相比,真的差别大吗?我觉得,实操差异其实挺微妙。像某对手车,辅助反应会快一点,可能是算法调得更细腻一点,但实际体验便捷感,差距其实不大。
你说,为什么华为找到的策略是把这个系统作为标配?我猜,可能是技术成熟度和成本都够了。而且,配合车机鸿蒙系统后,可以抗拒手机生态的限制,让车机的体验更统一。你会不会觉得,这样品牌的系统越做越像安卓全家桶——用起来自然一体,但如果出现bug,整车就会受影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动力方面,纯电有两个版本,最大功率150千瓦和180千瓦,续航在525到655公里(估算/体感,样本少),增程还搭载了1.5L发动机,72千瓦,配合电动机,总功率150千瓦——那心算一下,百公里电耗大概16-20度电左右,成本大概在1.2块钱左右每公里。算其油耗,增程部分的油箱大概40升,行驶235公里油钱大概在15块左右。其实挺平常的。
我在公里里试过一次,一次能源转换的效率,不比我以前坐的某国产电车差(这段有点没细想过的猜测,不确定)。真正的考验还是在于未来续航能不能持续拉长?还是说现在的狐群狗党,车企都在盯着新能源的跳板,准备下一步怎么把套路玩得更复杂。
一个细节让人琢磨,我曾看过这车内饰照片,似乎颜色设计挺用心,像是社交场合也能应付,但我试想:能在车里花时间享受的人多吗?还是快餐式用完就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你是不是也觉得,车辆花在科技身上的心思太多了?好像消费者也变得很挑剔:既要稳,还要新潮,还要会玩。我还曾听某销售说:这次H5,确实在配置和价格上挺合理。但他眼里那点犹豫,说明我也不是绝对说服他。
谈到价格,15.98万起,毕竟也算是中规中矩。我在想:买不买这个车,是不是心理上还犯嘀咕——是不是还得等优惠?因为在某些城市,这套路早已成为惯例。
说到或许大家都在等一辆能打破旧规的车,但看着现款,是否又在无形中被套路包裹?毕竟,哪怕是最works-in-progress的系统,整车的温度、操控手感,心里的那点喜欢或是嫌麻烦,都在悄悄堆积。
这车的那点实体感,到底够不够触摸到心里去的感觉?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