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围绕着小米汽车的一款新车型YU7,网上展开了相当热烈的讨论。
起因是有专业人士把这台车的底盘护板给拆了,把底下的一招一式都亮给了大伙儿看。
这一看不要紧,很多人的心里就犯起了嘀咕:这台车的定价明明比之前的小米SU7要贵上几万块,可这底盘的用料和结构,怎么看起来跟SU7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多花的钱,到底花在了哪里?
这个问题,值得咱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咱们先从车头底下看起,把车升起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它的前悬架部分。
平心而论,这部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不错的。
它用的是双叉臂式独立悬架,这种结构本身就偏向于运动和操控,在同价位的车里算是比较高级的配置。
而且,构成悬架的那些摆臂、拉杆,包括连接车轮的那个关键部件“羊角”,都用上了亮闪闪的铝合金材料。
刹车系统也给得很足,是知名品牌布雷博同款的四活塞卡钳,配上打孔通风的刹车盘。
看到这里,懂车的朋友都会点点头,觉得小米在这些直接影响驾驶感受的硬件上,确实是下了本钱的,用料很扎实,规格很高。
然而,当我们的目光从这些光鲜的铝合金部件往车身中间移动,看到那个巨大的、承托着整个前悬架和电机的“前副车架”时,情况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这个部件,是黑色的钢材。
这就有必要给大家解释一下了,副车架这个东西,用钢和用铝,到底有什么讲究。
您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汽车底盘的一个“骨架平台”,悬架、发动机或者电机都固定在它上面。
铝合金材质的最大好处就是“轻”,用铝合金副车架,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簧下质量”。
这个词听起来专业,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指车轮、刹车、悬架这些不由弹簧支撑的部件的重量。
这些部件越轻,车轮在面对路面颠簸时,上下跳动的反应就越快,悬架系统就能更轻松地工作,让车轮时刻紧贴地面。
最终反映到驾驶感受上,就是滤震更干净利落,过弯时的操控极限也更高。
所以,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在20万到30万这个价位区间,给自己的车用上铝合金副车架,几乎成了一种展现技术诚意和提升产品定位的“标准操作”。
很多我们熟悉的同价位车型,比如极氪001、小鹏P7i等等,都毫不吝啬地使用了铝合金副车架。
相比之下,小米YU7在这里用了钢制副车架,就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成本控制”这个词。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钢制副-车架就不安全或者不好,钢材强度高、更耐用,但在这个追求轻量化和极致驾控的价位上,这样的选择显得有些保守和朴实了。
如果说副车架的材质是看得见的大件上的取舍,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细节,就更能体现出一台车在行驶品质上追求的深度了。
在副车架和悬架摆臂的各个连接点上,我们能看到很多黑色的橡胶垫圈,这叫“衬套”。
它的作用就是缓冲和过滤振动。
小米YU7上用的是普通的橡胶衬套,这种衬套技术成熟,成本也低。
但其实,还有一种更高级的选择,叫做“液压衬套”。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内部填充了油液的、更精密的橡胶垫。
当车辆行驶时,路面传来的细碎振动和噪音,经过这个带油液的衬套时,会被更有效地吸收和化解掉。
开起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过减速带或者坑洼路面时,底盘传来的声音不再是生硬的“duang duang”声,而是一种更沉闷、更有厚重感的“砰砰”声,整台车的行驶高级感会立刻提升一个档次。
对于一台售价奔着三十万去的轿车来说,这种乘坐舒适性的细微差别,恰恰是区分“好”与“高级”的关键所在。
遗憾的是,在小米YU7的底盘上,我们并没有找到液压衬套的身影。
这就好比一道精心烹制的大餐,主菜用料上乘,但在提升整体风味的调味料上,却用得有些节省,总让人觉得欠了点火候。
看完了车头,我们再绕到车尾看看。
后悬架部分,YU7采用的是五连杆独立悬架,这个结构本身是目前这个级别的主流水平,没什么可挑剔的。
在用料上,它采取了一种“钢铝混合”的策略,五根连杆中有三根是铝合金,另外两根是钢材,这种做法在行业内也比较常见,是在成本和性能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方式。
旁边还能看到空气弹簧的储气罐,说明它配备了空气悬架,这算是一个加分项。
但是,当视线落到后副车架上时,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一幕:它同样是钢制的。
如果说前副车架用钢材还能找出一些理由,那么后副车架也坚持用钢,在这个价位就显得更加少见了。
因为很多车企即使为了成本考虑,前副车架用了钢材,也往往会为后副车架换上更轻的铝合金,以此来优化后排的乘坐舒适性和整车的重量分配。
小米YU7在这里的选择,可以说是做到了“前后统一”。
更有趣的是,拆解视频的作者还特别指着后副车架上的一根加强杆,开玩笑说它还没自己的大脚趾粗。
这句话虽然是句玩笑,但它反映出了一种直观的感受。
我们不能凭肉眼就断定它的强度一定不够,毕竟车辆出厂都经过了严格的工程验证。
但这种在视觉上显得有些“单薄”的设计,传递给消费者的,究竟是极致优化的轻量化理念,还是在看不见的地方精打细算?
这无疑会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疑问。
将所有这些底盘细节拼凑起来,一幅清晰的图景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小米YU7的底盘,无论是从整体结构,还是到具体的用料选择,都和它的“前辈”SU7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几乎就是一套方案直接沿用。
这本身并没有错,因为SU7的底盘基础素质并不差。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YU7的售价实实在在地比SU7贵了好几万块。
消费者多付出的这部分钱,自然会期望在车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核心的机械素质上,看到相应的价值提升。
然而,从底盘这个最能体现一台车“内功”的地方来看,这份期待似乎落空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种现状:当所有品牌都在疯狂地比拼屏幕尺寸、芯片算力、智能驾驶这些能够被直观感知和量化的“显性配置”时,是否还有足够的预算和精力,去持续打磨那些需要用户在长期使用中才能慢慢体会的“隐性品质”?
这不仅仅是小米一家企业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更是所有正在努力向高端化迈进的中国汽车品牌,需要认真思考和跨越的一道门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