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新能源车圈子仿佛一锅粥,风头正劲,各家都在凑热闹要把自己的算盘敲响。
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吉利汽车这三家的三季报刚刚出炉,网友们已经坐在板凳上等瓜吃,明明是一场财报发布会,却被说成了“谁能笑到最后”的豪赌夜。
真要说热闹,数据就在那里摆着,不服都不行。
但你品,你细品,谁家数据高,谁家数据低,谁家嘴上说风口来了,谁家心里还是在盘算明年是不是能活着——这水里有故事,纸面背后的乾坤谁看得懂?
三家各有各的亮点,却也各有各的焦虑。
而且,现在的汽车赛道哪儿还是以前小团体赛那种“你追我赶”,明明更像大型综艺比拼,今天你是黑马,明天可能就被甩到马尾去了。
所以今天不妨咱一起掰扯掰扯,看看这三份报表到底藏着多少门道,新势力们究竟是不是扛得住“大浪淘沙”,还是说都是硬扛着,嘴上说着坚强,其实心里早就喊“亲妈救我”。
说起来,2023年第三季度这三家各自到了什么地步,财报一经公布,媒体立马端出数据大餐招待大家。
小鹏汽车营收直接拉到203.8亿元,同比增长101.8%,净亏损硬生生从去年同期的18.1亿收窄到3.8亿,缩水速度堪比健身房里掉秤的小哥。
毛利率挺起来了,20.1%,比去年高出来4.8个百分点,再看看汽车毛利率也有13.1%,也是涨了4.5个百分点。
何小鹏自己乐呵呵地说,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的关键经营指标要创新高,销量市场份额只会更猛,顺便还要在Robotaxi和人形机器人上撒开腿跑。
小鹏规模扩张很快没错,但你知道吗?那些高科技新领域,投入多回报慢,真到赚钱那步,谁都不敢打包票。
不过,人家数据漂亮是真的,至少从财报角度,小鹏正处在让人羡慕的风口上,“老子今年终于没有之前亏那么惨”也是一种官宣小确幸吧?
再看看零跑汽车,营收194.5亿元,同比增长达97.3%,净利润1.5亿元,这下是真正实现盈利了,不像不少同行还躺在亏损的小山包上哼哧哼哧。
毛利率14.5%,比上一季度提升了0.9个百分点,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48.8亿元,自由现金流38.4亿元。
第三季度销量17.39万辆。
这里就要鼓掌了,零跑汽车已经提前完成了2025年50万辆销量目标,还嚷嚷着2026年冲刺百万辆。
这野心是一点没收着。
讲真的,零跑的发展节奏比小鹏更像那种“脚踏实地”的狠人,先把赚钱搞定,再谈科技大跃进,至少账面上有点安全感。
但再怎么风光,放到整个新能源赛道上,也只是“终于交了作业”的那帮好学生而已,想成学霸,奔头可还远着。
而说到吉利汽车,营收直接拽上891.9亿元大关,同比增幅27%,创了单季度收入新高。
归母净利润更是飙到38.2亿元,同比上涨59%。
第三季度销量76.1万辆,增长了43%。
毫无疑问,这三家里吉利鹤立鸡群,毕竟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做大做强”是吉利的传统艺能。
桂生悦很坦率,说现在车企比的就是谁能扛得住淘汰,谁能把利润做出来。
哪怕新势力们绷了五六年、八九年,能赚到钱的也还是那几个。
这话掏心窝子的,行业里有本事躺赢的不是很多,更多是“求活下去”的挣扎。
而且你看,政策和市场环境虽然今年算是友好,可大部分企业还在往盈利路上咬牙前行,差得不止一公里两公里。
不过,光说国内数据那也太局限,聪明的车企早都琢磨出海那套新打法。
谁都知道,单靠中国市场早晚饱和,想多捞点票子还得走出去。
仨企业都在业绩会上拉开了“出海”的嗓门:吉利2026年要把出口变元年,估算2027年新能源车在海外销量里占到一半。
附近的小鹏今年1到9月海外交付2.97万辆,同比增幅超过125%,9月海外月销量首次破5000辆,同比增长79%。
海外欧洲本地化生产先驱已落地奥地利,G6和G9实实在在下线。
人家不仅搬砖还能买地,挺会玩。
2026年又说要推三款新车型,中小型SUV也在清单之内。
说是为了满足全球用户的多样化需求,你还真得服这赛道上的“卷王”。
零跑也没闲着,搭着Stellantis的大腿,海外渠道已经突破700家,产品闯进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头十个月出口销量稳步超过4.4万辆。
李腾飞放话说明年零跑海外预计销量在10万到15万辆。
这画面想象一下——国内咱卷完,直接去全球“人海战术”,可见这波新能源热潮已经不仅仅属于中国市场,是全世界一起来买单。
不过,其实你要真有兴趣去扒拉财报,还能发现不少尴尬的小细节。
比如说,净利润、毛利率这些好看,可新势力们大都靠补贴跟政策优惠在托底,新能源购置税优惠退坡以后,票子少了,竞争翻倍,泡沫也可能见顶。
大佬们嘴上都说今年“从容应对”不慌,内心谁会不怕没补贴以后还怎么活。
明年的“大浪淘沙”,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场没有感情的筛选——谁家裸泳谁家游得快,全让数据把真相摊开。
仔细琢磨琢磨,人家新势力追增长,说到底也是被逼出来的。
资本市场那张“成绩表”,谁家不想漂漂亮亮贴在门口?
销量是门面,利润是底气,新技术是未来,三条腿一起蹦哒,哪条跛了都得歪。
现在想活下去已经不只靠卷出创新了,还得时刻留意身后有没有别人追上来,有没有旧赛道突然塌掉的风险。
今年亏损收窄、毛利率提升、自由现金流增加,看着是好兆头,但实打实的健康还得看成败,风口一过,裸泳的都要见光。
不过也别总盯着报表吹,可别忘了,行业还有没写出来的那些逆风。
比如芯片和供应链又不是永远风平浪静,海外扩展也没那么甜。
欧洲那边环保标准连升级都跟跳远一样,不给咱喘口气。
东南亚才刚开放市场,用户口味、品牌接受度全是未解之谜。
人员管理、跨境售后体系,能不能搞定?
谁能保证明年零跑就一定实现10万~15万的海外销量目标?
有数据支撑归有数据支撑,真跑得赢还得一句一句用行动写出来。
当然,咱说到吉利,那可真是老牌里的高手,国内市场地盘结实,海外扩张也大手笔,政策风暴里起码不会第一个被吹倒。
但新能源车这条赛道说变就变,技术升级也讲究“明天谁还记得昨天”,老品牌也不能掉以轻心。
看那些新势力的“小心翼翼”,明天购置税红利消失,谁家能笑到最后谁家可能被拉去祭天,谁说得准?
零跑这种“提前完成任务”的模样是挺亮眼,但市场变天快得很,去年大家还嚷嚷智能电动车的“黄金时代”,今年已经喊着行业洗牌,“能活下来就是赢家”。
这一波车企淘汰赛,没有人敢保证“我能活到2025”,大家都在嘴硬心慌里找安全感。
其实这场“大浪淘沙”,最终拼的是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还有那点点资本耐心。
盈利能力变成了最后的底牌,没它,政策一收紧,靠下一个明星车型也救不了命。
所以你看,三家的数据高低、市场布局都反映了当前新能源车圈子的真实面貌:光鲜背后,还在看谁能笑到最后。
说到底,“大浪淘沙”不是一句漂亮话,明年的生死关卡已经摆好牌桌,谁家能稳住利润、拼出优价高量、产品力和创新力拉满,才是真的勇士。
车圈的风口还在高挂,新势力老品牌谁都没法装糊涂,数据说了不算,产品才是硬道理。
从国内到海外,从政策红利到裸奔试水,这场淘沙接力既有速度也讲耐力,谁能跑到终点,谁就赢得下一轮的希望。
你觉得这三家的“自信满满”,是真的有底气,还是只能硬撑唱高调?
明年新能源车圈,谁家能掀桌,谁家继续贴着行业红利混日子,你有什么见解?
留言说说呗,这局你押谁赢?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