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如果把自动驾驶技术比作一场考试,特斯拉这次显然没及格。
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起车祸官司,把特斯拉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情的起因是,一辆Model S在开启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时撞上了十字路口的卡车,导致车内乘客当场死亡、驾驶员重伤。
陪审团最终裁定特斯拉需赔偿2.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亿元,并明确指出,Autopilot系统在技术设计和风险提示上存在严重缺陷。
然而,特斯拉的回应很直接这锅我不背。
一、17亿赔偿金,怎么来的?
先说清楚这笔钱的来龙去脉。
2019年,乔治·麦基驾驶一辆Model S行驶在佛罗里达州的公路上。
他开启了Autopilot功能,但随后低头去捡掉落的手机,结果车辆径直撞上了前方一辆横穿路口的卡车。
车内乘客奈贝尔当场死亡,麦基本人重伤。案件的关键点在于:
事故到底是司机的错,还是Autopilot系统的锅陪审团给出的答案是双方都有责任。
最终判决是:特斯拉需承担33%的补偿性赔偿约4260万美元和全部2亿美元惩罚性赔偿。
算下来,总金额高达2.43亿美元。特斯拉的律师当场跳脚,表示判决违反法律常识,并要求法官撤销判决或重新审理。
二、特斯拉的甩锅逻辑
特斯拉的抗辩理由,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司机自己作死,怪不得我。
他们的核心论点有三点:
1. 司机分心是主因
特斯拉强调,麦基在事故发生时低头捡手机,且脚始终踩在加速踏板上。
系统曾多次提示请握紧方向盘,但他完全无视。
更关键的是,麦基承认自己对事故负有责任,甚至在诉讼中主动与受害者家属和解。
2. 技术有局限,但用户得懂
特斯拉认为,Autopilot只是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
系统设计时就明确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且无法覆盖所有极端路况比如十字路口突然冲出的卡车。
3. 惩罚性赔偿不合理
特斯拉律师直言,惩罚性赔偿的目的是遏制企业恶意行为,但Autopilot的技术缺陷并不构成主观恶意。
如果法院强行维持判决,会打击整个行业改进安全技术的积极性。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陪审团显然不买账。
三、陪审团为何刀下不留情?
这场官司之所以引发轰动,是因为它是美国首例陪审团裁定自动驾驶系统需担责的案件。
陪审团的逻辑很清晰:技术有缺陷,宣传有误导,特斯拉难辞其咎。
具体来说,原告方抓住了特斯拉的三个软肋:
1. 硬件能力与宣传脱节
特斯拉曾在官网和社交媒体上承诺,Autopilot能识别道路障碍物并自动刹车。
但调查显示,2019款Model S的雷达和摄像头组合,根本无法有效识别静止或低速移动的障碍物比如十字路口的卡车。
2. 风险提示形同虚设
系统虽有请握紧方向盘的提示,但并未强制驾驶员必须保持视线在路面。
更关键的是,特斯拉明知Autopilot存在边缘场景漏洞比如十字路口、夜间低能见度等,却未在用户手册或界面中明确警告。
3. 营销话术模糊责任边界
特斯拉CEO马斯克多次公开表示Autopilot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甚至在推特上暗示未来某天,开车的人会被视为反社会。
这些言论让部分消费者误以为Autopilot是真正的自动驾驶,进而放松警惕。
陪审团最终认定,特斯拉在技术设计和用户教育上的疏漏,与事故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四、官司背后的技术伦理争议
这场官司的深层矛盾,其实是自动驾驶行业长期存在的伦理困境:
技术未成熟时,企业该不该推给用户用户该 为技术缺陷买单吗特斯拉的立场很明确:
技术迭代需要宽容。
他们强调,如果因为一次事故就让企业承担巨额赔偿,会导致车企在安全技术上缩手缩脚。
毕竟,目前没有任何辅助驾驶系统能完美应对所有路况。
但原告律师的反驳更犀利:
企业不能一边卖技术,一边甩责任。
他们指出,特斯拉的商业模式依赖软件订阅,比如完全自动驾驶套件售价高达1.5万美元。
用户花钱购买的不仅是功能,更是对安全性的信任。
如果企业用辅助驾驶的技术,卖自动驾驶的概念,本质上就是误导消费。
五、中国车主该担心什么?
虽然这场官司发生在美国,但对中国用户来说,它同样是一记警钟。
首先,自动驾驶技术的名实之分亟需规范。
目前,国内车企对自动驾驶的命名五花八门:L2+L2.5准L3……
这些模糊的术语让消费者一头雾水。
部分车企甚至用自动泊车自动变道等噱头,暗示车辆具备全场景自动驾驶能力。
其次,数据透明度问题必须解决。
本案中,原告律师指控特斯拉隐瞒了Autopilot的历史事故数据。
而国内类似争议也不少比如某品牌电动车在高速上撞上静止障碍物,车企却以系统未记录为由拒绝公开数据。
最后,法律如何界定责任仍是难题。如果一辆L2级辅助驾驶车辆发生事故,驾驶员、车企、算法供应商谁该负责目前,国内法律尚未明确划分责任边界。
而美国这起案件的判决,或许能为全球提供参考。
六、特斯拉的生死时速
对特斯拉来说,这场官司不仅是钱的问题,更是品牌信任的危机。
过去几年,特斯拉一直试图通过技术迭代解决Autopilot的短板。
比如,2023年后的新车改用纯视觉方案,声称能更好地识别障碍物。
但技术路线的频繁调整,也让消费者产生疑虑:
现在的Autopilot,真的比人类司机更可靠吗此外,集体诉讼的风险正在逼近。
就在8月20日,美国法官刚刚批准了一起针对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套件的集体诉讼。
理由是,特斯拉明知硬件性能不足,却长期宣传未来可通过软件升级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涉嫌欺诈消费者。
如果这两起官司最终败诉,特斯拉可能面临高达数十亿美元的赔偿,甚至被迫修改全球营销策略。
七、用户该怎么做?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场官司至少传递了三个信号:
1. 别轻信自动驾驶的宣传
目前市面上的辅助驾驶系统,本质都是司机辅助。
所谓自动驾驶,不过是车企为了营销造出的概念。
2. 别当低头族
无论是特斯拉还是其他品牌的辅助驾驶功能,都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
一旦发生事故,司机大概率要承担主要责任。
3. 维权有底气
如果车企的宣传与实际功能存在巨大差距,用户有权要求退费或索赔。
而这场官司的判决,也为后续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技术进步,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特斯拉的这起官司,暴露了自动驾驶行业的一个顽疾:
企业急于用技术变现,却忽视了对用户和公众的责任。
技术迭代需要时间,但企业不能一边收着自动驾驶的钱,一边甩锅给司机。
未来的自动驾驶系统或许能拯救更多生命,但在它真正成熟之前,企业必须对每一项功能的缺陷负责。
正如原告律师所说:这不是对自动驾驶的审判,而是对傲慢和侥幸心理的审判。
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与其盲目相信科技神话,不如多一份清醒方向盘握在自己手里,才是最靠谱的安全保障。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