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高管回应轮轴比争议!汽车营销新思考

技术争议化解

当一汽丰田的高管赵东在社交媒体上指出,小米YU7宣传的“3倍轮轴比”其实应该是4倍的时候,整个汽车圈都紧张了起来,大家都在等着看小米怎么回应。本来只是个技术上的小争议,没想到却迅速变成了行业里的一大热点事件。结果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只说了一句“术业有专攻,学习了”,语气特别谦虚,没想到就这么轻松地把这场风波给化解了,还显得特别有智慧。

小米高管回应轮轴比争议!汽车营销新思考-有驾

轮轴比争议风波

这事一开始是赵东对小米YU7发布会上提到的“3倍轮轴比”提出了质疑。他是一汽丰田企划部的部长,他说根据小米官方PPT上展示的前后轮之间能放下三个轮胎的图示来看,轴距和轮胎直径的比例应该是4:1,而不是小米宣传的3:1。

他还说:“在汽车理论里根本就没有‘轮轴比’这个说法,这完全是小米自己编出来的。”赵东在社交媒体上直接放话,“雷军确实是商业天才,但天才也有犯错的时候。”

更有意思的是,自从小米提了“3倍轮轴比”之后,东风日产N7、智己L6、享界S9T这些车也跟着学,把这参数当成卖点来宣传。赵东就调侃道:“这就跟考试抄小抄一样,连错的答案都抄得一模一样。”

小米高管回应轮轴比争议!汽车营销新思考-有驾

技术争议与开放回应

面对外界的专业质疑,小米汽车表现得出乎意料地开放。李肖爽在微博上转发相关讨论时,直接回应说:“术业有专攻,我学到了。”而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也从行业角度补充道:“我们每进入一个新行业,都会承担起科普的责任。像我这种不是科班出身的,这次又学到了不少新东西。”

这场争议其实直击了新能源汽车营销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技术越来越接近、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很多车企都在努力创造新的概念和参数,来打造自己的差异化卖点。

说到“轮轴比”,其实它在车辆动力学中指的是轴距和前后轮平均轮距的比值,也就是BTR。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小米YU7的BTR值大约是1.86,跟Model 3 Highland(1.84)和蔚来ET5(1.88)这些竞品差不多,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

小米高管回应轮轴比争议!汽车营销新思考-有驾

BTR数值非关键因素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所谓的‘最佳’,其实很多时候只是营销的滤镜。”真正影响操控体验的,比如悬架结构、衬套的硬度、轮胎的配方、车身重心的高度这些因素,它们的重要性其实比BTR数值要大得多。小米YU7标配的245/40 R21舒适静音轮胎,可能就把原本1.86的BTR理论优势“吃掉一大半”了。

有意思的是,这场专业上的争论并没有影响YU7的市场表现。这款轴距达到3000毫米、续航高达835公里的中大型SUV,上市的时候直接创下了三分钟内大定20万辆的行业纪录。

小米这次的回应,倒是展现出一种难得的行业姿态:在大家都拼流量、拼热度的当下,他们敢于承认自己的专业边界,把一场争议变成了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当李肖爽写下“术业有专攻”这五个字时,这五个字的分量可比任何营销话术都实在。它既体现了对汽车工程专业的尊重,也展现了新势力车企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谦逊与开放心态。

小米高管回应轮轴比争议!汽车营销新思考-有驾

行业转型与规范发展

这次争议正好发生在整个行业转型的关键阶段。2025年6月,三个相关部门一起开会,明确要求新能源汽车企业“不能搞夸大其词或者虚假宣传,必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在和车企们一起制定技术参数的白皮书,推动行业术语的标准化。

小米这次比较低调的回应,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当营销上的创新遇上专业上的门槛,有时候放低姿态、虚心学习,比硬碰硬地辩解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就像王化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对正在转型的传统车企,还有那些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势力”来说,都特别有启发。

小米高管回应轮轴比争议!汽车营销新思考-有驾

新概念营销利与弊

话题互动:汽车的新概念营销是行业进步,还是在误导消费者?

支持的观点:

我觉得这其实是行业的一种进步。以前汽车技术太专业了,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现在通过一些新概念营销,比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把复杂的科技用更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样一来,技术也更容易被接受,推动了行业发展。

反对的观点:

不过也有问题,有些厂商为了吸引眼球,把一堆专业术语堆在一起,搞得好像很高科技,其实可能并没有那么厉害。这样会让消费者被忽悠,买回去才发现和宣传的不一样。我觉得应该用更标准、更透明的参数来告诉消费者真实情况,而不是靠花哨的概念。

中立的观点:

我觉得营销创新是好事,但得有个度。不能光想着怎么吸引人眼球,还得扎扎实实做好技术基础。既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又要尊重科学事实,不能为了卖车就夸大其词。找到这个平衡点,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