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晃得有点刺眼,雷军站在那里笑,说了个“改变”,全场鼓掌。
我没跟着拍手,只是盯了一秒他的眼睛——那一瞬间的疲惫,比任何豪言都扎实。
就像围棋盘上刚连丢几子,你知道还有机会翻盘,但脑袋里已经开始冒杂音。
这不是电影里的英雄低谷,这是一个年营收千亿的大佬,在小米十周年的舞台上,被现实和质疑搅得心神不宁。
我一下想起2021年的冬天,那时候小米刚立项SU7 Ultra,对标保时捷、特斯拉,会议室气氛能烤熟咖啡豆。
有人甚至开玩笑:“下一步是不是造火箭?”
春节回来后,他们连续21天泡在会里,团队黑眼圈比Logo还显眼。
最后雷军一拍桌,把Ultra砍了,说要保证主线项目成功。
我当时半真半假地对朋友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有的是财务报表上的盈亏曲线。”
结果没过多久,这项目又被捡回来了,就像分手情侣突然复合——外人觉得瞎折腾,当事人却认定这是唯一活路。
今年演讲让我挑眉的一段,是他说自己买了三台特斯拉Model Y拆解,还坦率承认“它是一辆好车”,甚至直接告诉大家,如果不选小米SU7,可以去选Model Y。
这话出来网上炸锅,一部分人夸他真诚,还有怀疑这就是高级营销,更有人调侃,“下次是不是直播拆理想i6?”
你很少见到国内企业家这样公开给竞争对手加戏,这种姿态既让品牌看起来大方,也传递出一个信号:我们有底气并排站,不怕比较。
芯片环节我听得格外认真。
从2014年松果电子成立,到澎湃S1发布,再到艰难暂停SoC研发,这一路简直就是梦想与撞墙循环播放。
他总结:只有做最高端才有机会,自研必须手机团队全力协同。
这判断挺冷静,因为高端市场份额牢牢握在苹果、三星、华为,中低端虽然量大但利润薄如纸。
去年5月22日玄戒O1首次回片,当晚系统就点亮——懂技术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背后可能是数百个废掉的版本和无数通宵测试换来的。
而这些细节,大多数观众只是听个热闹,并不会感受到其中重量。
除了技术,小米也常被舆论暗流拖拽。
今年9月8日王腾因为泄密事件被辞退,两周后却跑进微博直播间看雷军演讲,那画面挺魔幻。
有网友刷弹幕:“这是致敬还是吃瓜?”
这种反差,其实行业内早已见怪不怪——圈子太小,人走茶还没凉就可能再次碰杯;同时也是一次公众心理测试,看大家能不能接受人物角色快速转换。
在娱乐圈更是如此,比如某歌手退出组合两个月,又签约原公司,粉丝骂归骂,但专辑发售照样冲榜,我们喜欢看的,就是这种打破预期的故事。
整场年度演讲其实像三条缠绕在一起的线。
一条是个人成长,从焦虑、自耗到学会围棋式复盘;一条是组织迭代,引入九位新高管换血文化;还有一条是产品矩阵,从造芯到造车,每一步都带着试错和赌注。
这种结构,很像竞技体育赛季回顾,你不知道下一场比赛哪支队伍爆冷,也猜不到哪颗棋突然变成胜负关键。
一家公司要同时在这么多战线上保持呼吸,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舞台只负责帮它修剪毛边,让故事看起来顺滑一点。
我一直琢磨,大佬现场承认自己累,是策略还是情绪溢出?
对员工来说,这能产生共鸣,让他们觉得老板也是凡人;对用户而言,则强化“小米不是闭门造车”的形象。
当他现场拆竞争车型,不只是工程师兴趣使然,也是种视觉化证明。
不过别忘,现在新能源渗透率已超40%,未来几年将进入淘汰赛阶段,此时信任感比单纯参数更值钱,因为买车不仅仅关乎性能,还关乎身份选择。
而消费者精明得很,你吹口号不如来点真实碰撞,那才够刺激、有记忆点。
而且我们爱听的是故事,不一定关心数字。
当大家津津乐道“雷军差点放弃”时,其实是在找一种投射感:连巨头都会犹豫,我们的小失败也可以摆平。
这种情绪安慰,在信息泛滥年代反倒稀缺。
但别忘,每一次逆转都有成本,有些输掉之后不会重来,只不过粗粝过程容易被舞台包装掩盖掉。
例如苹果取消AirPower无线充电板的时候,没有长篇解释,只留一句轻描淡写声明,却烧掉数千万美元研发费——没人再追究,因为叙事早切到了下一款新品发布会上去了。
所以,下次遇到类似新闻,不妨先跳出吃瓜模式,琢磨背后的逻辑。
在硅谷或中关村,那些真正改写格局的人往往敢在关键节点推翻自己的方案,而这样的决定总伴随争议。
不必急着下注,也许观察本身比预测更好玩。
今年的小米17到底能不能续写所谓奇迹,现在猜等于买彩票,不过至少我们还能坐下来喝杯茶,看这些科技公司互相较劲,然后悄悄问自己,如果换作你,会怎么落子?
毕竟,无论商业还是生活,有时候拼的不止技术,还有在人群喧闹里保持清醒的胆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