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的第一时间,我差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点开了一个科幻片预告。但确认下时间和地点,该视频主角确实是咱们现实生活中的产品,不是哪个好莱坞特效组提前来中国做调研。画面里的新能源电动汽车正安安静静地路边停着,谁料突然“蹦”地一声,电池从底盘弹射而出,宛如007的逃生座椅。只不过弹出的不是主角,而是整块电池包;逃生的也不是活物,而是一桶隐患。
如果换做是自己,坐在车里,眼看仪表盘警报拉响,一个按钮,电池如炮弹弹进马路对面的绿化带,还真有点安全感。毕竟在这个“移动火灾源”争议不断的时代,有个应急方案总归是好事。但在感叹科技进步之余,不少人和我一样,第一反应却不是“太牛了”,而是“这要是我在边上遛狗怎么办?”
确实,新能源车的自燃风险不是段子,是现实。电池一旦起火,失温点像小火炉点着,主副驾跟着陪葬的新闻实在不少。网络上早有人把电动汽车比作“移动棺材”,总有种危机来临时谁都救不了你的宿命感。
直到这个弹射技术的新闻火了后,这种补救方式在很多人眼里更像是“死道友不死贫道”。车主死不了了,成了旁人“挨雷”。想象一下,一个潜在高温爆炸物突然以高弹速划过你面前,砸碎餐馆玻璃,点燃路上摊位,甚至误伤不知情的行人。谁都明白,在人流密集区,这招不只是自救,干脆变成群伤。
这就不得不说,新能源在配套法律和安全规范上确实还有诸多空白。比如最近地下车库电动汽车火灾案例频发,事后责任认定和赔偿就像踢皮球,没有明确标准。谁来赔?是车主、车企、物业还是保险公司?别说弹射了,连火灾本身责任归属都各说各话。要真用上弹射技术,后果归谁,恐怕又是个死循环。
顺着舆论热度,弹射项目开发团队倒也挺自信,站出来澄清:“我们开发的主要用意不是甩锅,初衷是侧面快速更换电池,应急处理只是技术延展。”他们补充,“确保弹射前,周边环境必须安全,绝不会无脑发射。”按理说,这解释还算自然。
但专业上说,“确保周边环境安全”本身就是一项高难题。你不能指望汽车自己判断:旁边狗没遛,孩子没追逐,快递小哥没路过,然后才弹出去。说的直白点,能不能弹,大概率系统识别风险>电池燃烧速度>人类反应,最后结论是“不能弹”,生死还是看运气。技术层面,电池弹射远不如环境精准识别困难,想用后者保障安全,还不如直接优化电池材质。
其实这事还有另一个讽刺点。每次爆出这种“花式救命方案”,大家看热闹归看热闹,但背后还是电池隐患无解。早年工信部也不是不着急,提出过电池必须具备过热报警和延时不可燃的标准,每次看汇报材料,总是“未来愿景”四个字盖水印。实际情况嘛,电池厂商、车企、监管层的博弈连年拉锯,现有主流技术还是那个老现状,车主继续提心吊胆,工程师继续头秃。
如果说弹射方案算是“创意一跳”,我更愿意称它是“甩锅艺术”的最新探索。自己安全稳稳,道路公共安全谁来管?搞得好听是技术创新,真用起来未必不是公共伤害。谁说以后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电池弹射救了一家人,砸伤三位路人。”这下有关部门头大,消费者也闹心,“救人还是伤人”成了哲学题。
不得不承认,新能源车终归是必由之路,这点毋庸置疑。市场、政策、环保压力下,电池技术势必要持续突破。但解决问题的思路不能只是把烫手山芋往外弹。弹射的巧思不如固态电池来得实在,目前普遍意义上的“安全电池”技术才值得花钱搞研发。眼下弹射方案更像是某些中科院宿舍里的噱头,用来抢点媒体版面。
说到这里,我突然有点同情这些技术攻关团队。费尽心机,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新功能被全网群嘲,整个研发周期像一场“黑色喜剧”。有点像法医写刑侦小说,有数不完的意外和现实吐槽。
所以问题来了:在一辆公共性极强的交通工具里,安全与他人受害之间的界限该如何界定?以后真有一天弹射电池项目量产上市,出了事故,到底是发明者、设备制造者、车主共同担责,还是像无头的火灾一样,谁都能推两句?让技术成为最后的背锅侠,并不公平,但让路人承担“被弹射风险”,又有谁愿意呢?
也许解决方案还有很长的路走。但至少在下一条视频出现之前,我决定躲得远远的。不管你是司机还是路人,一旦和新能源玩“弹射”,大家都成了概率游戏里的NPC。但凡要做技术创新,就别为了百个人的安全,舍弃千个人的风险。天平怎么摆,答案还在每个人心里——不知你怎么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