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米YU7的谍照在网络上疯传时,我看到的不是一辆新车,而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这个时代最荒诞的消费主义狂欢。那些对着参数表如数家珍的"科技信徒",和当年在苹果店外搭帐篷的果粉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把排队买手机的行为艺术,升级成了贷款买电动车的集体行为艺术罢了。
记得小米SU7上市时,雷军说"年轻人的第一辆保时捷",现在看这分明是场精心设计的群体催眠。那些花二十多万买"保时米"的年轻人,有几个是真需要这辆车的?他们买的不过是社交网络上的九宫格照片,是同学聚会时的谈资,是相亲市场上的筹码。更讽刺的是,当这些车主还在炫耀"零百加速"时,他们的车贷可能比加速时间还要漫长。
看看YU7这些所谓的升级:96.3kWh大电池、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技术参数一个比一个唬人,可曾有人算过,这些配置在真实用车场景中到底有多大意义?城市通勤需要820公里续航?日常代步用得着5.2C快充?这些堆砌的参数,就像给买菜车装上航天发动机,除了满足虚荣心还剩什么?当年手机圈的"参数大战"套路,现在被原封不动搬到汽车行业,而消费者依然像追着胡萝卜的驴,对着一串串数字高潮迭起。
最令人心寒的是价格游戏。从SU7的21.59万到YU7可能28万的起售价,小米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性价比"到"轻奢"的华丽转身。那些喊着"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的米粉们突然发现,美好的事情确实要发生了——只不过得先准备好更多的钱。这哪里是科技普惠,分明是精准收割。当车企发现年轻人愿意为"社交货币"买单时,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变成了涨价的借口。
在这个万物皆可"饭圈化"的时代,汽车评测博主们拿着厂商的车马费,把参数表念成赞美诗;车主群里互相攀比配置,像极了小学生比谁家玩具更贵;而真正的用车需求,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事情。我们批判老年人买保健品交智商税的时候,年轻人正在用更贵的价格购买另一种形式的"精神保健品"——那些他们根本用不上的汽车功能。
当一辆车不再强调"从A到B"的基本属性,而是沦为科技宗教的圣物,这个市场就已经病入膏肓。下次当你对着YU7的参数流口水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到底是在买车,还是在买一个阶层跃迁的幻觉?毕竟在这个魔幻的时代,有人靠卖幻觉就能成为首富,而普通人花光积蓄,可能只买到了"人生赢家"的皮肤特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