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汽车圈里这事儿,真让人五味杂陈。日产武汉那座还没焐热乎的工厂,眼瞅着就要熄火了。2022年才张罗开工,占地千亩,气派得很,结果三年不到,就传出要“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消息,这速度,简直是“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明面上,日产说是“顺应时势”,调整产能。说白了,就是车滞销,厂子闲置,再耗下去,银子都得打了水漂。可这“滞销”二字,背后可不是一星半点儿的门道。
瞅瞅那数据,日产武汉厂,当年图纸上画着一年能下线30万辆车,结果呢?一年吭哧吭哧也就捣鼓出一万来辆,产能利用率低得可怜,简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更惨的是,为了不让机器生锈,工人下岗,还得给别家车企当“代工仔”。这搁以前,谁敢想啊?
有人琢磨,这是日产的“断臂求生”,收缩战线。毕竟,前阵子刚把常州的厂子给闭了,再关一个武汉的,国内就剩四个“据点”了。可这真是“一退了之”就能解决的吗?当我们一味地把锅甩给“商战残酷”、“油电转换磕绊”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更深层次的症结?
换个思路想想,当年日产在中国车市,那可是呼风唤雨的主儿,轩逸、奇骏,哪个不是“销量收割机”?可现在呢?一年销量跌跌不休,跟坐滑梯似的,直接快“拦腰斩断”了。这可不是一句“水土不服”能搪塞过去的,这是整个“洋品牌”都要面对的“中年危机”。
想当年,“洋品牌”是啥象征?技术领先、质量过硬、自带光环,消费者恨不得排队抢购。可现在呢?国产品牌奋起直追,新能源车更是“弯道超车”,比亚迪、蔚来、理想,哪个不是在技术、设计、智能化上把“洋品牌”按在地上摩擦?
更关键的是,国产品牌更懂“本土化”。“洋品牌”还端着架子,搞什么“全球统一标准”,结果呢?配置缩水、价格虚高、服务掉链子,消费者又不傻,自然要“另觅新欢”。
当然,日产自己也得反思反思。就拿奇骏e-Power来说,技术是好,但定价策略简直是“自掘坟墓”。还有艾睿雅,一款电动车,设计平淡无奇,亮点乏善可陈,上市后销量嘛,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都算客气了。
所以,日产武汉工厂的“谢幕”,不仅仅是日产一家的问题,更是整个“洋品牌”式微的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洋品牌”在国内市场面临的窘境:技术不再是“独门绝技”,品牌光环逐渐褪色,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也慢了半拍。
有人说,这是“电动化大潮下,传统合资车企的集体溃败”。这话不假,但更贴切的说法是,“在国产品牌强势崛起的背景下,‘洋品牌’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回想几年前,北京现代、神龙汽车、广汽菲克,哪个不是“炙手可热”?可现在呢?卖厂子的卖厂子,退市的退市。就连曾经的“大佬”,也开始精打细算,过起了“紧日子”。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然,日产肯定不会彻底退出中国市场,毕竟,这么大一块“蛋糕”,谁也不舍得轻易丢掉。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洋品牌”在中国车市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弱,生存空间也会被进一步挤压。
那么,日产武汉工厂的“关张大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或许,它在提醒我们,任何企业,任何行业,都不能固步自封,沉溺于过去的辉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不断革新,拥抱变革,才能避免被时代的车轮碾压。
就像开头说的,日产武汉工厂的黯然离场,让人唏嘘不已。但换个角度看,它也是一记警钟,提醒着所有企业:不创新,就出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