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9月份的燃油车销量说事儿,说实话,我自己都有点没想到燃油车还能这么猛。一线渠道那边,销售告诉我,9月前三周销量榜出来后,日产轩逸直接跳了出来,16856辆,这数据不完整,但绝对够吓人。对比下同价位合资车型,博越L卖了14550辆,大众朗逸13994辆,速腾12629辆,凯美瑞也有12364辆,这六万多辆,光是前三周。要我说,就这阵势,整个月估摸着轩逸和博越L破2万不成问题。
跟三年前比?差距明显。那时候燃油车稳坐钓鱼台,谁能想到,新能源崛起后,9月份燃油车还能杀出这么蓝海?不过别急,刚才这组数字自己心里得盘盘。这都是燃油榜单,新能源没算,这就像你说自己库存满了,却没看门口有人抢着买冰激凌,数据片面到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跟朋友聊天时,销售那哥们跟我吐槽说:现在买车的,心里还是燃油车踏实,新能源谁敢买才怪。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不是担心充电,是担心电池老化和保养成本。这事儿说大并不大,说小就特别绕。研发端也很复杂,别看厂家吹得天花乱坠,实际上供应链到渠道每一环节都得算细账。比如一个传感器升级,不只是成本增加,更可能让整条线停产,几百万件年产能说停就停,拿开发来比喻吧,就是像盖房子突然发现地基不稳,得返工。
你要我说同价位车之间有什么具体差别?说实话,朗逸和轩逸在实操中差别不大,但,朗逸在小细节耐用度上,服务反馈更快更清晰;博越L则在同级里配置丰富,容易打动年轻人。去年我自己试驾时感觉,轩逸的底盘调校比朗逸要软一些,路感更舒服,不至于有官方宣称的那么僵硬,反倒适合城市拥堵里走走停停。可这偏主观,这点可能满足不了追求运动的驾驶者。
说起供应链,有点想起早年我们考研资料准备,整套书一缺页,心态都乱。车厂供应链也是这样,关键零件批次出现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能源看上去抢眼,但一碰到电池原料涨价或者芯片供给紧张,燃油车就有喘息空间。
不确定啥时候新能源车能完全瓜分市场,我之前也觉得燃油车是没戏了,现在看来,新能源渗透率虽高(不准确估算差不多五成七八),但燃油车依然有铁粉和大批务实用户,你说奇怪不?我不禁好奇,车企们会不会太快放弃燃油研发?毕竟万一这市场是个缓慢的滑坡,那么提前断了燃油车线索,反而亏了?
我刚才翻了翻笔记,发现销售反馈中提到一个有趣细节:某省份乡镇,燃油车销量不仅没降,反而小涨,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充电桩布局没跟上,大家的选择也就这么简单粗暴(嫌麻烦)。
顺手做了个临场心算,假设轩逸保值率稳定在70%左右,2万台销量至少带来1.4亿的存量交易市场,对4S店和维修链条都是直接推动。换句话说,燃油车的产业闭环还没断掉,某种程度上叫长青的可能性不低。
哎,说着说着有点跑题了,燃油车现在不差钱,消费者捂着钱包等什么呢?你们觉得,新能源电池续航真能快到让人打消燃油车念头吗?我还是觉得有距离。毕竟,充电还得规划路线,等于每天给车设置门槛,没人乐意。燃油车的优势,倒不是性能有多好,而是随时随地可以走,这点是最硬的。
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就像老友和新欢,有时老友也挺耐看。感觉厂商又得琢磨琢磨,怎么给老客户一点甜头,而不让新客户失望,不然这个市场的平衡,怕是还会来个黑天鹅。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市场上的优惠券变多了?这也许就是厂商在打价格战,稳住阵脚。
聊到这,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细节是我忽略的?比如养路费,保险差异,或者车内电子设备的对比?这些零碎东西,组合起来才真叫用车成本,不是冷冰冰的厂商广告那个价。燃油车是不是会真像某专家说的慢慢退出,还是媒体自己吓唬自己?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