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越南摩托车市场那时候就像一块肥肉,谁都想咬一口。中国企业靠着成本低、定价实惠,一头扎进去,短短几年就把日本品牌挤到墙角。可谁想到,这场胜利来得快,去得也更快。低价冲锋的背后,藏着企业间你争我抢的乱象,最终让整个行业栽了跟头。

崛起潮涌市场兴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上世纪90年代末,越南经济起步,摩托车成了老百姓出门的主力。道路窄小,城市拥挤,开车不现实,摩托车灵活又省油。那个时候,日本本田、铃木这些品牌占了市场九成以上,一辆车卖得贵,配件还得从国外运,维修成本高。

中国摩托车企业看准机会,从1999年开始,通过边境贸易和出口渠道,大批产品涌入。批发价控制在700美元左右,零售也就1200美元,比日本车便宜一大截。消费者一看,性能差不多,价格却亲民,自然蜂拥而上。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重庆的一些厂家像力帆、隆鑫这些,迅速调整生产线,增加对越南的供货。2000年初期,出口量直线上升,到2002年,仅重庆地区的摩托车出口额就达到19.2亿美元。整个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份额,一下子冲到80%以上,甚至逼近90%。

企业扩大产能,零部件供应商加班加点,发动机、车架这些核心部件批量生产。越南当地经销商仓库堆满货,街头到处是中国品牌的影子。低价策略奏效,迅速抢占了从城市到乡村的份额,日本品牌销量直线下滑。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这种崛起不是凭空而来。中国摩托车产业在国内积累了经验,供应链完整,劳动力成本低,运输距离近,从广西、云南边境直接过去,物流费用省了不少。

企业还针对越南路况,调整了车型设计,比如加强悬挂系统,适应多山地形。出口高峰期,中国摩托车几乎垄断了中低端市场,越南人骑着这些车,上班、拉货,生活方便了不少。数据上看,2002年出口规模巨大,带动了国内就业和产业链升级。

内卷恶斗品质崩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繁荣没多久,企业间就开始互相掐架。为了抢更多订单,大家拼了命压价。一辆摩托车利润从几十美元,很快就降到几美元,甚至更低。厂家为了维持销量,压缩成本,从零部件入手,用薄钢材替换标准材料,发动机装配简化,测试环节缩短。

结果,产品耐用性大打折扣。越南雨季多,道路泥泞,中国摩托车骑不了多久,链条就容易断,车身生锈,刹车系统也出问题。

假冒货也跟着冒头。一些小作坊模仿大品牌,偷工减料,零件用次品,喷漆不均匀,颜色褪得快。市场上一时间充斥着外观相似但质量参差的产品。消费者买回家,用不了几个月,发动机漏油,轮胎磨损严重。

维修店里,投诉不断,配件供应跟不上,修理费用反而高。企业间抄袭设计严重,一家出新款,别人马上跟进,专利保护形同虚设。价格战打到白热化,2001年零售价拉到800美元以下,每月还能跌70多美元。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这种竞争模式,本质上是短期获利思维作祟。厂家忽略了品牌建设和技术投入,只盯着销量数据。供应链环节,供应商被压价,只能提供低质材料,焊接点强度不足,车架在颠簸路面上变形。越南媒体报道事故增多,摩托车抛锚、侧翻事件频发。

消费者口碑崩塌,从一开始的惊喜,转为失望和回避。中国摩托车一度占据90%份额,但质量问题积累,到2003年左右,销量开始下滑。日本品牌抓住机会,强调可靠性和售后服务,逐步蚕食市场。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企业内部也没闲着。隆鑫、宗申这些厂家互相举报假冒,法庭上和解后,继续低价倾销。资金链紧张,库存积压,工厂减产。越南政府介入调查假货,查封仓库,劣品曝光。

整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低价吸引了初次消费,但重复消费没了。市场饱和后,内部撕咬让中国摩托车整体形象受损。2004年,份额从高峰跌到50%以下,出口额锐减。贪图眼前利益的企业,没能构建长效机制,导致集体滑坡。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价格战带来的副作用显而易见。企业为抢份额,缩短研发周期,新车型缺乏耐久测试。零部件供应商拖延发货,质量把关松懈。越南乡村道路上,中国摩托车故障率高,骑手维修频繁。

城市经销商清仓甩卖,摊位上标签反复改。假冒链条断裂、引擎过热,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媒体采访受害者,展示损坏部件,舆论压力增大。企业高层讨论对策,但竞争对手已把底线拉到极限,利润微薄难以为继。

地下作坊烟雾弥漫,工人锤击假车架,成品伪装成正规品牌流入街头。骑手高速时引擎异响,停靠冷却。抄袭加速,设计被借鉴,模具调整后推出相似款。

投诉堆积,政府调查来源,劣品暴露。会议中争吵,指责不正当,但自身也参与。废弃车堆路边,锈迹斑斑。利润近零,勉强出口,工人闲置。假货泛滥,消费者辨别难,购买后悔。市场混乱,摊位争斗,顾客散去。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这种内斗模式,根源在于人性中的贪婪。企业只顾眼前,不思长远,集体付出代价。质量下滑,口碑崩盘,市场份额从80%直降。低价倾销看似聪明,实则自毁长城。越南消费者转向可靠选项,中国摩托车逐步边缘化。教训深刻,内部竞争若不节制,任何优势都难持久。

败退反思教训深

日本品牌如本田卷土重来,提供经久耐用车型,故障率低,售后完善。越南人逐步转向,价格虽高但省心。中国摩托车销量暴跌,从90%降到5%以下,甚至不足1%。企业关闭工厂,经销商甩卖库存,废弃车辆生锈路边。力帆等转型电动车或农机,退出主流市场。

从出口19.2亿到败走越南,打败中国摩托的并非日本,而是人性的恶-有驾

市场恢复平静,日本产品主导。企业反思内部争斗损害,强调技术升级和品牌。越南摩托车王国地位不变,但中国份额微薄。出口教训警示,出海需避免价格战陷阱,注重质量和合作。

这场市场兴衰,暴露了低价竞争的隐患。中国摩托车本有优势,却因人性短视败北。出海企业当引以为戒,构建可持续模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