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扫过港交所门口,空气里混杂着新股上市的兴奋与资深投资人的沉默。那天,奇瑞汽车挂牌上市,主板交易大厅“高开低走”的曲线一如中年人逐渐下垂的发际线,最终收涨3.93%,涨幅不算惊艳,却足以让财务总监松口气,也让挥舞着“奇瑞要成下一个比亚迪”的自媒体措辞瞬间收敛。如果你是奇瑞的高管,面对这一开局,还能喝得下庆功酒吗?
先聊点证据细节。奇瑞的这场IPO,捧场的不仅有资本市场,还有2049年才步入退休的“老粉”。发行价30.75港元,全球发售2.97亿股,募资总额91.45亿港元。账面上看是一场顺利的“补血行动”,但要查这笔钱的来龙去脉,得翻翻招股书里的埋伏。
若只看营业收入,奇瑞可以在家门口挂对联庆祝:2022到2024年,由926亿狂飙到2700亿,复合增长率70%。净利润从58亿猛增到143亿,年复合也能“割粉打九折”。甚至最新一个季度,营收682亿,净利润同比大涨90.9%。但越是高增长,越需要问:这收益是自家种的还是借来的?
答案是“借东风”,或者说,借了俄罗斯的风口。2023年,因俄乌冲突,西方车企撤退,奇瑞一脚踹开俄罗斯大门,火速填补市场空白,海外收入一半以上来自于俄罗斯。而且“增量神话”几乎全靠这一个市场拉动。对于做资本分析的同行,这种结构比奶茶店只卖珍珠奶茶还要极端。全球化的头衔戴得挺响,但眉头里全是地缘政治的皱褶。
市场也没等奇瑞翻身。2025年,俄罗斯上调进口关税,地头蛇LADA复苏,地方购置税优惠只给本地化企业,奇瑞没有深耕工厂,仅靠KD组装、“组装式出国”,不仅吃不到政策红利,汇率还能随卢布“跳踢踏”。2024年卢布兑人民币波动23%,差点把净利润蒸发回家。
当然,奇瑞不傻,招股书里自己把风险敲黑板。2025年一季度,俄罗斯市场占收比下降到27.8%,公司拼命在中东、拉美和东南亚找机会,试图避免一颗树吊死自己,但不容易。目前对欧美“主战场”仍是观摩员:美国市场彻底缺席,欧盟出口占比低于3.8%。
2024年11月,奇瑞在西班牙EV MOTORS合资生产EBRO S700下线,“自家人在欧洲造车”,一句PR稿里煮熟了中国汽车产业全球化的鸡汤。但技术输出的门槛和现实却摆在那里:年产能10万,实际产出数千,渠道很窄,和大众、丰田的渠道帝国比就是乡村超市玩“十字路口开家便利店”。奇瑞后续表示,要投入数十亿欧元补齐渠道短板,但销售费用往往像吃辣条一样让毛利直接口腔溃疡。
说到底,奇瑞不是没突破,但增量焦虑还在。自嘲一下:有些海外布局像“忙着去万国广场买铺,最后还是回家吃饭”。
顺着这一脉问题,奇瑞的产品结构也跳不出燃油车圈子。这几年,新能源车收入虽从13.2%升至21.9%,但和比亚迪、吉利那种“疯狂新能源”比,还是习惯穿老旧袜子的中年人。燃油车销售占比即使降到70%左右,依然是主心骨。新能源毛利率2024年才堪堪转正(0.4%),2025年一季度升到5.7%,和比亚迪那种23%水平,差异像三轮车和特斯拉。
招股书解释得很逻辑:新能源占比低,毛利率就拉胯,加上俄罗斯报废税高企,怎么盘都像“夹心饼干没中间那层馅儿”。两头要紧,燃油车是钱袋子,新技术是未来,“鱼与熊掌”的选择题,没人敢拍胸口作答。做案破案时,这样的两难局,大多只能靠时间和资源慢慢消化。
再看奇瑞研发。105亿高投入,8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2.5万,专利数堆得和家常米面一样高。德国搞底盘、西班牙管车身,专利13900项,发明专利4400项,给老板讲业绩,这比拼多多附加值高。但一到新能源车盈利环节,又像种瓜得豆。虽然最近海外本地化适配表现提升——欧洲优化座椅,东南亚提升空调——但技术转化效率,始终是个测不准的常数。“投多少,赚多少”,这个等式没那么简单,业内都懂,资金池烧起来,车企距离造血不用止血贴,但汗还是要出的。
再翻奇瑞的财务账本,高负债像无底洞。2024年资产负债率87.9%,流动比率、速动比率都低于1,短期偿债压力够把大股东的枕头压扁。流动负债超1654亿,账面现金只有375亿。更有趣的是,IPO前还分红39.93亿——行业老手都知道,车企上市大多惜分红、保现金、修饰报表,奇瑞这波分红,看着像“清仓大甩卖”,让新进股东帮忙分担经营风险。
为何如此?国资和地方财政压力,被解读为背后主因。这几年地方财政像家里的油瓶,不仅扬不起,偶尔还要靠卖豆腐渣工程换现金流。奇瑞选择优先满足短期股东利益,然后把纽扣扣给上市后转型。这种“用旧毛巾擦新脸”的操作,风险感知拉满。如果这笔分红用于研发或还债,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路径都可能更顺畅。唉,在中国汽车行业里,不缺技术,缺的是持续运营的弹性。
人才层面也有趣。全球员工5.6万,海归只占3%。高管薪酬全球化——董事长700万年薪,总经理3506万,背后是管理层诱因,面上则是内部薪酬矛盾,不免让基层工程师在酒桌上自嘲:“努力搬砖,只能看老板年终奖数钱。”
说到这里,该用最后一把剃刀给这场“首日高开低走”做个横切面——奇瑞的港股上市是起点,也是一次“裸泳”试炼。背后高成长、高负债、单一市场风险、技术转型压力交错,“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观众席换了一批人,演员还在场上兜圈子”。奇瑞要“从燃油车出海龙头变身全球化新能源车企”,不靠资本市场的掌声,只靠自身造血与持续进化。
三条问题最终要面对:一是怎么把新能源车销售占比推到40%以上,不只是做数字游戏,而是真正突破毛利瓶颈;二是如何应对俄罗斯市场的地缘变局,同时布局更广的中东、拉美、欧洲,不被一棵树吊死;三是怎么样把高负债变低负债,别让供应商挤兑,员工围观,股东喊苦。
做汽车,跟做侦查一样,一面是数据,一面是人性,一面是技术,一面是运气。奇瑞的未来,到底更像一辆能量还剩多少的混动,还是已切换到纯电模式?只等时间给答案。你会选择现在押注,还是等再看一季?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