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汽奥迪高管李凤刚在行业内掀起关于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区别的大讨论。他直言,汽车不能像快消品一样简单对待,坚决不能用消费级芯片来给用户“练手”。这个话题本来属于业内技术细节,最近因为小米YU7使用了与手机同款的高通骁龙8 Gen3芯片,把争议推上了风口浪尖。
很多消费者其实就卡在这道门槛外,搞不清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到底差在哪儿。两者首先在标准和认证上就截然不同。市面上的芯片从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到军工级、航天级,温度适应能力和抗干扰程度逐级提升。比如消费级芯片主要保证室内工作的稳定,工作温度一般在0℃到70℃;而车规级芯片能力要强得多,能撑住-40℃到150℃的环境。这种宽幅其实直接决定了极端气候下汽车芯片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再拿安全认证来说,像AEC-Q系列、ISO 26262这样的第三方测试和功能安全流程,都是车规芯片不可逾越的门槛。而消费级芯片则更多靠低缺陷率上市销售,没有强制要求。
问题的症结其实就在成本。车规级芯片动辄比消费级贵2到5倍,研发周期也更长,一款车规芯片从设计到量产得3.5到5.5年,供货周期还要覆盖未来5到10年。而消费级芯片灵活,采购成本低,流通性好;以小米YU7用的手机芯片为例,采购价差不多只有成熟车规芯片的一半,这对于年交付数十万台的企业来说,节省出来就是几亿元。在不影响车辆安全的娱乐域、仪表域,使用消费级芯片大大降低了材料和研发压力。甚至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也都曾用过消费级芯片在车载系统中分担压力。
争议的焦点还是没有散。有人认为,车机本质上就是娱乐模块,用消费级芯片没啥大碍;有人坚持,只要是要“上车”的零部件,就该用最高规格的车规级芯片。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曾因车机故障对特斯拉展开过调查,特斯拉后来也不得不退而求用回了工业级或车规级芯片。虽然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厂商因为娱乐系统消费级芯片引发安全事故的实际案例,但偶尔出现的车机黑屏、导航故障对驾驶安全的间接影响,也确实令人担忧,毕竟分心几秒,事故风险就会成倍增加。
行业其实也并非墨守成规。一边是蔚来、小鹏等头部玩家自研性能强悍的车规级芯片,力图将智能座舱和智驾功能融为一体;另一边是国产芯片企业加速追赶,推出通过核心安全认证的本土方案,为中高端市场提供了更多元的可能。但伴随“舱驾一体”趋势的推进,更高级别的安全标准正在成为硬要求。像ASIL-D这样的顶级认证,是消费级芯片再怎么“升级”也达不到的,最终那部分责任还得由真正的车规级芯片来扛。
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在成本、性能和安全之间的博弈,短时间内还会伴随着技术进化和市场需求不断拉锯。但可以肯定的是,安全始终是汽车最硬的底线。无论如何选择,车企和消费者都要时刻关注那些看不见的安全冗余——汽车不是手机,上路没得“重启”,容不得半点马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