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

最近刷朋友圈,好几个做汽车销售的朋友都在吐槽:"9月到现在,来问合资B级车的客户少了一半,问新能源车的倒是排到了月底!"

离谱的是,我去4S店实地探了探——原本落地25万的本田雅阁,现在裸车降6万,19万就能开走;大众帕萨特更狠,部分地区综合优惠超10万,入门款不到15万;最让我惊掉下巴的是某韩系B级车,官网挂出"最高降幅"的海报,老车主群里都炸了:"刚买半年,亏出一台代步车的钱!"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这哪是降价?

分明是合资B级车集体"认怂"了!

为啥好好的车卖不动?

合资车咋就成了降价"重灾区"?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

2025年9月18日,乘联会刚发布的数据让人大吃一惊——9月前半月,传统合资B级车销量同比暴跌,而新能源B级车却逆势上涨。数字背后,藏着一个残酷的现实:合资燃油车的黄金时代,真的结束了。

雅阁台曾经的"神车",8月份全国销量只有8600台,比去年同期少了整整一半。是终端价格,北京地区雅阁2.0T豪华版,指导价22.98万,现在实际成交价只要17.8万,降5.18万。帕萨特的情况更惨,上海某4S店打出"帕萨特280TSI商务版,指导价20.19万,现售12.99万"的横幅,降幅超过。

降价幅度,在汽车行业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要知道,2019年帕萨特刚上市时,加价2万都买不到现货,现在却要靠7万多的降幅来吸引顾客。韩系品牌是"躺平",索纳塔在部分地区的终端优惠达到了8万元,几乎是半价甩卖。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为什么会出现局面?

说白了就是市场不买账了。走进任何一家合资品牌4S店,你都能感受到那冷清的氛围。销售顾问告诉我,现在来看车的客户,十个有七个最后都去了新能源车展厅。年轻人坐进比亚迪汉EV的驾驶舱,看着15.6英寸的大屏、体验着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再回头看看雅阁那块8英寸的小屏幕,心理落差实在太大。

是用车成本。一位刚提车汉EV的车主算了笔账:汉EV百公里耗电15度左右,按家用电价0.5元一度算,百公里电费只要7.5元;而同级别的雅阁,百公里油耗8升左右,按现在95号汽油7.8元一升算,百公里要花62.4元。一年跑2万公里,电车能省下1万多块钱,几乎够交一年的保险费了。

国六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是给合资燃油车雪上加霜。很多车企为了清理国六A标准的库存车,不得不大幅降价。某合资品牌销售经理私下透露,他们店里还有200多台国六A的库存车,厂家给的是"能卖多少是多少",基本上是成本价在走。急于清库存的心态,拉低了整个合资B级车市场的价格底线。

合资车成"降价重灾区",是技术拉胯还是飘了?

很多人问:合资车的技术真的不行了吗?

问题得客观来看。从纯技术角度讲,丰田的THS混动系统、大众的EA888发动机、本田的i-MMD混动,放到今天依然是业内顶尖水准。问题在于,时代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十年前,汽车竞争的核心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在维度上,合资品牌确实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丰田的2.0L自然吸气发动机能做到百公里油耗5.5升,大众的DSG双离合变速箱换挡速度快到0.2秒,本田的底盘调教被誉为"买发动机送车"。但现在,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彻底颠覆了套评价体系。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电机的特性天然碾压燃油发动机。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零到百公里加速6.1秒,而同价位的雅阁2.0T,零百加速要7.8秒。别说那些高性能电车,比亚迪汉EV创世版,零百加速3.9秒,成绩放在十年前,只有超跑才能达到。而且电机从起步就能输出最大扭矩,那推背感是燃油车永远模拟不了的。

智能化配置上的差距是天壤之别。小鹏P7i的车机系统,搭载高通骁龙8155芯片,运行流畅度堪比旗舰手机。15.6英寸的中控屏支持分屏操作,可以一边导航一边听音乐看视频。语音助手的识别准确率超过,可以控制车内几乎所有功能。反观合资车,大部分还在用8英寸甚至小的屏幕,车机系统卡顿现象严重,语音识别功能是"听天由命"。

差距的根源,在于合资品牌对中国市场需求的误判。过去二十年,它们习惯了"技术降维打击"的优势地位,认为中国消费者就是图个牌子和面子,对产品本身的要求不会太高。所以在产品规划上,往往是海外车型的"简配版",配置能省则省,技术新也慢半拍。

举个典型例子:2023款大众迈腾,全系标配的还是8英寸中控屏,而同年上市的比亚迪秦PLUS DM-i,12.8英寸的大屏已经是入门配置。迈腾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秦PLUS DM-i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已经能实现车家互联、远程控制、OTA升级等功能。

要命的是合资品牌的"傲慢"心态。即使看到了新能源车的崛起,它们的应对策略也相对保守。大众的ID系列、丰田的bZ系列,在产品力上与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但价格却要高出不少。"品牌溢价"的逻辑,在新能源时代越来越行不通。消费者愿意为实用的配置和体验买单,而不是为一个车标多花几万块钱。

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崛起,也在倒逼合资品牌反思。比亚迪从一家电池厂商转型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后,凭借持续的降价和技术创新,迅速占领了高端电动车市场。蔚来、理想、小鹏等新势力品牌,把"用户体验"做到了极致,从产品设计到售后服务,处处体现着对用户需求的深度理解。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B级车大降价,是行业洗牌还是回光返照?

轮B级车降价潮,表面上看是促销清库存,实际上却是整个汽车行业格局重塑的缩影。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而在B级车细分市场,数字达到了。也就是说,每卖出10台B级车,就有接近5台是新能源车。

传统燃油B级车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快速蚕食。2020年,燃油B级车还占据着个细分市场的份额,短短五年时间,数字已经跌至。可怕的是,下滑趋势还在加速。中汽协的预测显示,到2026年,燃油B级车的市场份额可能会进一步压缩至以下。

消费者观念的转变是决定性因素。过去买B级车,大家看重的是"体面""稳重""耐用",品牌形象往往比产品本身重要。但现在的消费主力军——80后、90后,他们的价值观完全不同。他们在意科技感、个性化、使用成本,对传统汽车品牌的忠诚度也在下降。

一位90后车主的购车经历很有代表性。他原本计划买辆凯美瑞,预算25万左右。但在试驾了理想L7之后,彻底改变了想法。理想L7的智能驾驶辅助让他印象深刻:高速公路上可以实现变道超车,城市道路能够自动识别红绿灯,停车时候一键自动泊车。而凯美瑞虽然也有一些辅助驾驶功能,但体验相比之下确实差了不少。最终他选择了理想L7,虽然是新能源车,但使用体验让他觉得物超所值。

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消除了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最后顾虑。截至2025年8月,全国充电桩数量已经突破600万个,其中快充桩占比超过。在一二线城市,充电比加油还方便。很多新建小区都标配了充电桩,大型商场、办公楼的停车场也普遍安装了充电设备。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引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2025年,多个城市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中心城区零排放,意味着燃油车在些区域将面临限制。购置税减免、免费绿牌、不限行等新能源车优惠,进一步拉大了与燃油车的使用成本差距。

面对趋势,合资车企的选择其实很有限。要么快速转型新能源,要么继续降价清理燃油车库存。但无论选择哪条路,都面临巨大挑战。转型新能源意味着要与已经领先的中国车企正面竞争,而且在技术积累、供应链控制、用户理解等方面都处于劣势。继续卖燃油车,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利润也会被不断压缩。

一些合资品牌已经开始做出选择。本田宣布将在2030年停止在中国销售燃油车,全面转向电动化。大众激进,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10款纯电动车型,并在中国建设专门的电动车生产基地。但转型的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检验。毕竟在新能源车个全新赛道上,传统车企的品牌优势已经没有那么明显了。

现在买降价合资B级车,是捡漏还是踩坑?网友最关心的4个问题

面对合资B级车的大幅降价,很多消费者都在纠结:波优惠到底值不值得入手?

我整理了后台粉丝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第一个问题:降价么狠的车,质量会不会有问题?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担心其实有些多余。大部分降价促销的车型,都是正常的库存车或者即将换代的车型,产品本身的质量并没有问题。合资车企再怎么降价,也不会拿自己的品牌信誉开玩笑。不过确实要留个心眼,有些经销商为了提高利润,可能会在配置上做手脚,比如把原厂的真皮座椅换成仿皮,或者减少一些选装包的配置。建议在购车前仔细核对配置清单,确保没有被"暗减配"。

第二个问题:现在买燃油车,几年后会不会特别难卖?

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根据中国汽车金融暨保值率研究委员会的数据,2025年燃油车的3年保值率普遍比2020年下降了个百分点。以雅阁为例,2020年的3年保值率还能维持在左右,现在已经跌到了。预计未来几年,趋势还会继续。所以如果你计划3-5年内换车,现在买燃油车确实会面临较大的保值压力。但如果准备开8-10年甚至久,那影响就相对较小。

第三个问题:合资燃油车降价,新能源车会不会跟着降?

短期内,新能源车确实会有一定的降价压力,但幅度远没有燃油车那么大。原因很简单:新能源车现在是供不应求的状态,厂家没有太大的降价动力。而且新能源车企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与传统车企不同,它们依靠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来降低成本,而不是简单的价格战。预计新能源车的价格调整会加温和,主要体现在配置升级和性价比提升上。

第四个问题:现在到底该买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

问题因人而异,主要看你的用车需求和使用场景。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里开车,家里或单位有充电条件,追求科技感和驾驶体验,那新能源车绝对是好的选择。现在20万左右就能买到配置相当不错的新能源B级车,比如比亚迪汉DM-i、深蓝SL03等,无论是动力性能还是智能配置,都比同价位的燃油车强一大截。

但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或者居住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地区,现在入手降价后的合资燃油车也不失为一个明智选择。毕竟15万左右就能买到迈腾、帕萨特曾经25万的车型,从纯性价比角度看还是很划算的。而且合资车在制造工艺、行驶品质、后期维护等方面,确实还有一定优势。

是要想清楚自己的真实需求。如果你买车主要是为了通勤代步,偶尔周末出游,那新能源车的使用成本优势会很明显。一年下来,光油电差价就能省出几千块。但如果你对驾驶感受有较高要求,喜欢那传统燃油车的机械质感,那现在确实是入手合资燃油车的好时机。

9月B级车最高降,是清库存还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出现局面?-有驾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得不考虑:面子。虽然我们都说要理性消费,但在某些场合,开什么车确实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第一印象。如果你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见客户、谈业务,那一台BBA的燃油车可能比一台国产新能源车有说服力。当然,随着新能源车的普及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情况正在逐渐改善。

结语:合资车的"躺赢时代"结束了,但咱们买车香了

9月的波B级车降价潮,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深刻变革。曾经依靠品牌溢价和技术优势躺着赚钱的合资车企,终于为自己的保守和傲慢付出了代价。新能源车的崛起不仅仅是技术路线的转变,是整个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对消费者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无论你选择降价后的合资燃油车,还是性价比高的新能源车,都能以低的成本享受到好的产品。15万能买到曾经25万的合资B级车,20万能买到配置拉满的新能源车,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场变革还远没有结束。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充电速度的提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能源车的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而传统车企要想在轮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放下身段,真正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快电动化转型的步伐。

作为消费者,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理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产品。不要被品牌光环迷惑,也不要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波降价潮或许就是汽车市场重新洗牌的开始,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谁能在场变革中笑到最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