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纠结买车,问来问去,绕来绕去,最后都卡在了一个问题上:增程车到底该选电池大的,还是发动机好的?
你是不是也这样?看宣传图一眼扫过去,先找“纯电续航”那个数字,越大越香,对吧?可现实是,很多人买了大电池增程车,开起来反而觉得“也就那样”。为啥?因为真正影响你用车体验的,可能根本不是电池,而是那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增程器”——也就是烧油发电的小发动机。
别误会,我不是说电池不重要。但你想想,你每天通勤50公里,有个100多公里纯电续航够不够?够了。那剩下的300公里呢?是不是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用增程器供电?这时候,电池再大也没用,决定你油耗、噪音、动力响应的,是那台增程器干不干得动活儿。
可你看现在市面上的增程车,卷电池卷到飞起,200公里纯电都不够,要300、400甚至更高。结果呢?车价上去了,重量上去了,但增程器还是那副老面孔——噪音大、效率低、一发电就“嗡嗡”叫得人心烦。这不是本末倒置是啥?
咱们拿几款热门车来说说。理想L系列,销量王,大家都说“真香”。确实,空间大、配置高、续航顶,家用支棱起来了。可你去试驾,尤其在电量低的时候上高速,那台1.5T增程器一启动,车内立马“开音乐会”。有人调侃:“理想L9,车内影院,车外拖拉机。”这话有点损,但也不是没道理。增程器工作时的平顺性和静谧性,理想还得再努努力。
再看问界M7,华为加持,智能座舱上头,辅助驾驶也顶呱呱。但它的增程器是1.5T四缸,虽然比早期三缸好多了,可和顶级燃油机比,热效率、NVH(噪音振动)还是差一口气。尤其在急加速时,动力衔接偶尔有点顿挫,你能感觉到“它在努力”。
还有深蓝S7,性价比路线,纯电续航给得足,价格也劝退不了谁。可它的增程器只有1.5L,功率偏小。满载爬坡或者夏天开空调再踩油门?增程器直接“气喘吁吁”,油耗蹭蹭涨,这时候你就明白,小增程器带大车,真不是个轻松活。
那有没有把增程器玩明白的?我觉得,岚图FREE算是一个“清醒者”。它直接上了V6机械增压发动机作为增程器,虽然油耗不低,但发电功率大、响应快、声音还浑厚,完全没有小排量发动机的“窘迫感”。你开它跑长途,电量没了也不慌,增程器一开,动力照样给足,这才是增程车该有的底气。
还有仰望U8,虽然贵得离谱,但人家增程器是2.0T高效发动机,配合三电机,既能越野又能高速巡航,发电效率拉满。这说明啥?高端增程技术完全可行,只是大多数厂商没下这个本钱。
你发现没?很多车企的思路还是“油车思维”——先把电动部分堆满,油的部分能省则省。可增程车的本质是“长期用电,偶尔用油”,但“偶尔”不代表不重要。你可能90%时间用电,但那10%用油的时间,直接决定了你对这辆车的整体评价。一次糟糕的增程体验,可能就让你觉得“这车不行”。
而且,增程器的技术门槛其实不低。一台好的增程器,得高效、安静、稳定、响应快。这就涉及三电技术里的“电控”和发动机的“热效率”调校。比如,能不能让发动机始终工作在最省油的转速区间?能不能在不同负载下智能调节发电功率?这些才是真功夫。
反观一些“车界网红”,靠大电池和酷炫外观吸粉无数,可一到实际使用,增程器一启动,车主就“天塌了”——不是油耗高得离谱,就是噪音大到想开窗“透气”。这不叫打脸,什么叫打脸?
再聊聊驾驶感受。你有没有发现,有些增程车在增程模式下,动力输出总有点“绵软”?踩油门,响应慢半拍,推背感说没就没。这就是增程器发电功率跟不上,电池又没电,系统只能“省着用”。而一台强增程器,能持续输出高功率电力,哪怕电池快空了,动力也不打折。这才是“驾驶玩具”该有的素质。
还有安全性。电池越大,高压系统越复杂,一旦出问题,风险也越高。而增程器如果设计得好,能减少对大电池的依赖,反而更安全。小电池+高效增程器,说不定才是未来更靠谱的组合。
所以说,咱们消费者真别被“纯电续航”这个数字迷了眼。买车不是买移动充电宝。你花的每一分钱,都应该换来实实在在的体验提升。与其追求“400公里纯电”,不如关心“增程器热效率多少”、“工作噪音几许”、“满载爬坡能不能稳住”。
你看,特斯拉不搞增程,比亚迪DM-i靠高效发动机+大电池双修,长城Hi4搞并联混动……大家都在绕开“大电池依赖症”。增程技术的下一步,必须是“增程器革命”。
不然,就算电池容量再翻倍,你也只是背着个更大的“包袱”在跑。
所以问题来了——
这样的增程车,你还觉得“真香”吗?
如果有一台增程器顶呱呱、安静又高效的新车,你会考虑吗?
或者,你更愿意直接上纯电,彻底告别油箱?
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