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自驾宿醉案例,现实比传说还“凶险”
临近立夏,有天凌晨一点多,润州广场那头交警突然拦下一台灰色凯美瑞。司机还睡眼惺忪,后排搭着西服。听声音,喝过,嘴里带着淡淡的江南黄酒味,被查出血检146。车真没动,人坐车里吹着空调睡大觉,还是没逃过酒驾。本人也挺懵:“我就是在车里眯一下,根本没碰方向盘。”
这几年来,像这种把“睡醒就能开”的老说法,真是被现实教育了一遍。江城菜场门口的老杨,平时不怎么喝酒,去年冬天过完生日,第二天早高峰一脚油门上桥,被移动警车逮个正着,说“宿醉没事儿”,其实呼气99直接扣了证,他跟修车老马叨叨了好几天,还抱怨那点酒就值了六分,真没摊上。
维修店里群友阿伟,自嘲宿醉成习惯。他说有一回喝了点江米酒,次日清晨咽喉干疼狂灌红牛,结果反倒加快了酒精吸收,交警检查呼气直接显示超标。事后老马吐槽:“改天喝多了直接睡修理厂好了,不敢碰方向盘,你娃娃这胆儿忒肥。”
冷门知识其实还有不少。以前都说“喝点水、吃点维C片、清醒一下就好了”,现在医生讲:饮酒后酒精从体内代谢是有极限的,平均每小时大概10-15毫升酒精,重型一点的体质慢得多。师傅唠叨:“五十多度白酒,半斤下肚,第二天中午才算稳妥。”想图省事,图一乐,结果常常乐极生悲。青岛那边有家火锅店,老板娘干脆配发了口袋式酒精测试仪。一桌人喊着饭后自测,乐呵呵回家,这主意比随便猜靠谱得多。
酒店销售小许分享,“没啥侥幸心理,现在设备太灵了。深圳双向检测仪,吹两秒就出结果,没给你意念操作的空间。”有人还信口香糖、漱口水、陈醋,销售顺嘴提醒,“这些玩意儿就是掩耳盗铃,仪器根本不糊弄,你真喝酒了,血液里那点东西藏不住。”
还有人爱画饼:“半碗料酒能咋样?”去年闹过笑话的,是别墅区的女司机,家人做酒酿圆子当点心,吃了一小碗,开车送孩子,交警一查,血检三十多也够直接扣证。监控还太清楚,圈里车友自嘲:“以后酒酿圆子得改成糯米球,嘴馋也不能误事。”
最近市面上跑出来的代驾公司,搞了一款血液酒精代谢计算小程序,输入体重、喝的种类马上预估能否上路。修车师傅嘿嘿乐道:“这玩意真能拯救不少爱喝两口的,贵在自知。”反正,图省事的老司机也劝,“喝了就别龟缩车里耍侥幸,什么时候都别赌。”
地区也特别讲究,有江浙一带某些高速,拖车师傅私下讲:“凌晨查车,宿醉的真多,不见得真喝大了——有些体质,代谢慢,连两杯二锅头都能顶着。”而在北边,方言一混,劝酒风气还重,老司机都说“宁可多叫代驾,别葬送驾照,一个证,吃亏大得很。”
至于检测设备,年初装了新仪器,听交警同学半开玩笑:“你别说新仪器比老款灵多了,连烟酒混合味都分得出来。”有车友花高价淘回二手带蓝牙的韩国牌自测仪,说是比APP还实用,但群里经常有人发图问“数值不稳,是不是坏了?”维修厂长调侃:“自测就跟家里磅秤似的,差一斤半斤的,别太当真。”
结尾扯一句琐事。前阵子老杨的驾照解禁了,这会偷偷问我,“新车要不要试试自动泊车?反正短时间不想喝酒开车了,这破记录怕是一辈子都忘不掉。”其实家门口饭局还常有,代驾名片在微信置顶,省事,也图个心安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