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险胜朗逸
日产轩逸以5100辆的周销量登顶2025年7月第三周燃油轿车榜首,仅以100辆优势压过大众朗逸。这两款常年霸榜的紧凑型轿车,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厮杀。消费者在两者之间抉择,往往只在一念之间。轩逸凭借柔和的驾驶质感与低油耗口碑,在家庭用户中持续发酵热度。朗逸则依靠德系底盘调校和品牌惯性,牢牢守住基本盘。
市场早已不是谁先跑谁赢的赛道。5000辆以上的周销量,成为头部燃油车的新门槛。曾经动辄月销三万的黄金时代虽已远去,但能在单周突破五千,足见产品力与渠道力的双重支撑。这100辆的差距,背后是数万份用户调研、上千次终端促销博弈的结果。有经销商私下打趣:“现在卖一辆车,比谈成一门亲事还费劲。”
德系四强围剿
前六名中德系占据四席,大众系独占三席,帕萨特与速腾分别拿下3700辆和3400辆。帕萨特与凯美瑞同分,因系统排序规则屈居第四,实则战况胶着。迈腾以3100辆位列第六,德系B级车在中国市场的集体韧性显露无遗。一位北方汽贸城的销售主管说:“老一辈认‘大众’两个字,年轻人看配置,但最后签单的,还是那群讲究‘稳’的人。”
德国车的体系力在终端体现得淋漓尽致。从4S店标准化接待流程,到保养周期的精准提醒,再到二手车残值管理,整套逻辑像钟表般运转。某汽车行业分析师曾引用大众前CEO皮耶希的名言:“一辆好车,不是看它跑得多快,而是看十年后还有人愿意买它。”这种工业理性思维,正在中国市场被重新验证。即便新能源冲击不断,德系燃油车仍靠着体系优势稳住阵脚。
国产品牌悄然上位
长安逸动以2800辆排第七,奇瑞艾瑞泽8以2400辆列第九,双双跻身前十。这两款车没有大规模营销声量,却靠性价比和动力总成口碑稳步爬升。尤其艾瑞泽8搭载的鲲鹏动力系统,被不少车评人称为“最接近德系调性的国产发动机”。一位西南地区的维修技师笑着说:“现在修国产车,得备两套扳手了以前一套就够,现在奇瑞的螺栓规格都跟国际接轨了。”
国产燃油车的逆袭并非偶然。过去十年在NVH控制、底盘调校、智能座舱上的持续投入,终于开始兑现成果。长安的蓝鲸动力平台与奇瑞的CPS燃烧系统,已形成技术护城河。更关键的是,它们精准卡位10万至13万元价格带这是中国家庭购车最敏感的区间。吉利帝豪虽跌至第十九,但其累计百万用户基础,仍为后续混动转型埋下伏笔。
落寞车型的警示
日产天籁仅售800辆,雷凌与蒙迪欧各600辆,昔日主流车型如今步履蹒跚。更令人唏嘘的是别克威朗,降价6万元后周销量仍停留在300辆。价格不再是万能钥匙。有上海经销商坦言:“客户现在进店先问有没有OTA升级,再问辅助驾驶等级,最后才看优惠多少。”
雪铁龙凡尔赛C5X与凌渡同样止步300-400辆区间。这些车型或设计前卫,或定位独特,却未能打通大众认知的最后一公里。市场正在惩罚那些忽视用户交互体验的传统产品。正如通用汽车前设计总监劳伦斯·扬所言:“未来五年的赢家,不会是配置表最长的,而是最懂人机共生的。”
燃油车市场并未退场,而是在重构。轩逸与朗逸的百辆之争,映射出消费理性化的深化。德系的体系优势仍在,但国产技术突破已不可忽视。当一辆车的成败不再取决于广告投放,而在于每一次踩油门的细腻反馈、每一次语音唤醒的响应速度,行业的胜负手已然转移。未来的燃油车,必须既是机械艺术品,也是数字生活终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