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汽车行业,这几年大家最关心的,大概就是新车卖得好不好,新能源汽车能不能普及,再往深点想,有没有什么好的政策,真能让老百姓买车省点钱、用车安心一点。这不,工信部带着七个部委又出手了,联合发了个“汽车稳增长工作方案”,定了个小目标:2025年要卖3230万辆车,新能源车1550万辆。你有没有好奇,为什么国家对汽车行业这么上心?为什么汽车这事弄得这么隆重,八个部门一起抓?
先问个问题:车子卖不动了会怎样?别小看了车,中国大大小小的产业链上,汽车产业那可是妥妥的“大树”,上游下游绑着成千上万个小饭碗。卖出去一辆新车,不止4S店开心,后边配件厂、钢铁厂、塑料厂、电子厂一串串全都跟着乐,灯光音响、玻璃轮胎、维修保养,哪一环都不能掉,不夸张地说,“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一多半都跟汽车挂钩。一旦需求掉下来,上上下下都得跟着吃苦。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现在要特别推“稳增长”?答案其实没那么复杂,现在外部环境真不是很乐观。国际上的一众车厂,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混得风生水起,忌妒得不得了,各种贸易摩擦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你这边新能源出口高歌猛进,那边人家直接一纸关税下来,想挡住中国车的去路。这种时候,还不得自己多支棱点,把内需给稳住? 别指望别人,就靠我们自己真实买车,产业链才能响当当转起来。
这里很多人要说了,新能源一年1550万辆,是不是吹牛?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其实未必。你想,公交、出租、物流货车这几年电动化推进得很快了,再加上县里、农村想换电车也多(毕竟用油贵,电车能省点),只要政策跟得上,推广加把劲,不是没戏。但说实话,还有阻力,比如农村充电还不是那么方便,出远门心里没底。方案里说要“县域补短板”,这主意对头——但别光喊口号,得真花钱做事,换电站、电桩弄到家门口,说不定真有人愿意尝试。
让人新鲜的是,这次方案提到了智能网联和L3级别自动驾驶准入。你问这L3是啥?打个比方,没开过的小伙伴可能不知道,L1是有辅助会提醒你,L2会帮你打方向,但还要人看着。L3是啥?真遇到情况,车子可以自己判断,能顶一阵。之前有点“望车兴叹”,法规没跟上,厂家做出来也不给你上路。这次表态要批L3生产准入,算是给行业吃了颗定心丸。敢“准”,说明咱国家对智能网联不怕担责,愿意放手让企业做,敢为天下先。
可问题又来了,这事儿真落地了吗?能用得起来吗?消费者会不会买账?现在路上开车,十有八九最怕“半自动”不靠谱,到处都是“雷区”,万一出点事,责任咋划分?所以推进L3,必须带着保险、法规、赔付一块往前走。说白了,政策背书顶一时,但能不能让老百姓真想信得过,还是得看产品自己争气。
再说“优化产业环境”,行业里乌烟瘴气的事不少。降价、打价格战一波接一波,厂家互怼,广告狠话不断,消费者看热闹,提心吊胆地买车。方案说了,要加强“账期承诺”、“价格监控”,防止供应商小微企业被大厂拖死。这个意见很关键,小厂活不下去,大企业也不会舒服。和谐的供应链,要让所有人都吃到肉、活得有希望。这点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难。行业整顿说了这些年,一波波虚假宣传、刷榜造假还是有,靠的就是真刀真枪地查,查一抽一,杀个“猴子”给一群“行业狐狸”看。
你再看,那些让民众期待的政策,比如想买车却被限购卡着,怎么破?方案表态,“逐步从买车的指标限制转到用车的管理”。这挺有意思,未来买不买得起车,很大程度上得靠你怎么用车。城市治理没办法,路窄车多,但买车作为“刚需”,老被限一刀切不符合大众心理。逐步放开,让“限购”变为“限用”,比如高峰不给开,或者进中心城区多收费,这未必不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还有一点很妙——数据、信息行业和汽车行业的“交叉融合”。以前造车是老老实实做硬件,拼马力拼做工。现在啥最稀罕?数据最值钱。你出行的路径、车内的消费、听什么音乐、去哪吃饭,全是金矿。玩家都想切一块“蛋糕”,没统一标准,消费者隐私分分钟泄露。方案要“行业管理”、“发布数据要规范”,动真格不容易。但想想,无规矩不成方圆,手机能管,车当然也得管。不然以后汽车成了移动的“窃听器”,出轨、加班、去哪斗蛐蛐都被车记录下来,那多可怕。
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是堆芯片、满天摄像头的“轮子上的手机”,还是皮实耐造、能让咱开得放心的交通工具?政策越来越多,企业越来越强,但归根结底,老百姓关心的是买得起、用得顺、修得了,别动不动坏大件、出事故赖消费者,把创新变成套路坑。
这次八部门出手,看得出来不是头脑一热搞数字游戏。以“实”为本,把每一步都踩实了。比如要领头企业做强,那得真金白银扶持,不搞“左手进右手出”;想让产业升级,就要打破那些“老油条”守旧思想,不让新技术卡在实际落地关口。
方案里还有一句没明说的真话:只靠拼数量没法成为汽车强国。以前我们觉得年年破亿台销量就牛,看看德国、日本,其实贵在品牌、品质和技术。要让中国车在世界有话语权,不光靠多,更要靠“好、值钱、被尊敬”。走出去不是轻轻松松做贴牌,是真能进外面大市场,卖出好价钱、立住正当名声。政策给路子了,企业自己更要有本事——别再想着“卷价格”、靠忽悠、赚快钱,得真踏实做产品,别到美国、欧洲就赔钱赚吆喝,自己账上血亏。
最后,不禁想问,我们是不是总需要方案指导、政策兜底才有存在感?老百姓真想要的,其实是:买车、用车这事不用提心吊胆,有钱的能买新潮车,没钱的能买便宜车型,用坏了有地修,出了事法律说了算,企业不坑人。希望这次的方案,是一记实心锤,把行业风气打正,别又变成“雷声大雨点小”。

等明年,后年,我们再回头看,到底是实实在在卖出去了,还是又玩了一波漂亮数字。反正,群众的眼睛最亮,车好不好,路上跑一跑,摔打摔打,自有公论。希望中国汽车早日成为别国忌惮、咱自己满意的行当!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