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和华为联手的启境汽车,最近让人眼前一亮的消息就是刘嘉铭被任命为首席执行官。听销售那边说,这哥们在广汽摸爬滚打了25年,多熟悉产品规划和市场运作就不必我再多嘴了。之前他带着汉兰达卖出去几十万台(体感,估计保守点),说话做事都带点那种老练劲儿。开会时同事悄悄提醒我:刘总盯着质量和销量那个劲头,一点不马虎。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某次内部交流刘嘉铭讲过一句话,他说:市场不是等着你,得主动去抢份额,像打仗一样。这话直接戳到我心坎。说真的,现在做新能源车,动不动就吹什么智能化、高端化,其实做不到位的多了去了。光喊口号还不行,最关键是产品到底牛不牛,用户用着爽不爽。
先说个细节:启境和传统合资品牌比,智能座舱的搭载率看起来高了15%-20%(体感),但我和维修师傅聊过,他们说这系统复杂度一增,出了问题咱普通用户没那么容易搞定,维修成本可能上去不说,体验也扣分。你说这不坑嘛?启境这边想法是把华为的软件优势往车机里深挖,讲起来挺吸引人,实际操作里就是要把软件更新和硬件稳定性做好了才行。你对这种软件当芯片的思路怎么看?是不是一味追新平衡点难找?
有人说启境是广汽的高端代表,但和比亚迪汉EV一比较,实操差别明显。汉EV的电池包保守点,维修便捷,而且充电快的大众感更强;启境更强调智能驾驶辅助和网联服务。广汽和华为合作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更像是饭店和厨师合作做饭,广汽负责硬核制造,华为则是拿手的调味料,这两块缺一不可,但对接上要不断磨合,就像夫妻买菜做饭,刚开始总得磨合磨合,才能整出味道来。还真猜不透这俩大佬能擦出多大火花(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之前觉得智能汽车最大的问题就是软件展开难,后来想想,硬件稳定性也是一大坎。换句话说,车子跑得快,软件能多智能,得先保证底盘、续航、供电这些基础撑得住才行。刘嘉铭这种有传统车企背景的人,可能刚好能把这两块平衡成黄金搭档。你们觉得呢?传统车企的经验跟互联网思维碰撞,哪里会爆发火花?
在渠道方面,他之前带的构造改革真不是吹的。销售那小张同事私下和我吐槽:渠道管理明敏感、小细节都要管死,这么折腾我们也累,但用户满意度确实上去了。这说明刘嘉铭关注的不是一味拓量,而是重塑用户心智和服务体验。你说,这种策略放到启境,能乘胜追击吗?
我心里有个粗略的小计算,启境车型预计首年保值率在55%-60%(估算,样本有限),比起同级别的自主高端品牌要稍差点,但对比合资车型又有优势。從成本角度出发,百公里电耗基本稳定在15-17度电之间,算下来续航成本还是有竞争力的。不过这数据我拿来谈还得多跟市场动态配合,毕竟新能源补贴政策和充电设施变化快。
说点私货,我倒是挺期待启境能在智能制造体系上抢占先机。华为的技术确实很强,但我感觉广汽必须学会把这些技术大餐做得更接地气。否则车看着高大上,开着麻烦,保养零件贵,用户会打退堂鼓。对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爆表智能配置开着不顺手的新能源车?心里是不是也会有点失望?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是不是智能汽车的下半场,核心其实不是喊技术,而是扎实供应链和用户体验?这让我想起同事一句话:技术再牛,还得有落地的门路和服务体系撑着。我原先没想到这么重要,毕竟我之前太关注技术增量,忽略了这点。
可见,刘嘉铭的任务并不轻松。启境定位高端,产品军备竞赛激烈,背靠广汽和华为是优势,但未来问题是,消费者愿意为智能买单到什么时候?他们真想用车体验被连着网络的车生活吗?用户认可背后的服务和维护又会不会成为瓶颈?
最后想说,启境汽车虽然才刚刚起步,但这次任命透露出的意思是,广汽和华为都放了真心。毕竟换谁做CEO,都得是能把复杂流程梳理明白,协调不同部门,带领团队跨越巨大不确定性的那种人。能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市场和智能新能源车的路,我倒是很想关注下去了。
那你对启境这条路怎么看?会不会像我一样,觉得技术没人替你承担维护风险,那智能汽车其实离真正普及还远?说完了,突然想起昨晚试驾那台启境,仪表盘小幅延迟触控反馈,手一滑,我差点切到导航外的设置界面。这个细节,倒真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