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失之黍絫,陨于丘山。”
最近,在新能源车这块儿,有人撂下一句话,说固态电池的界面工程,犹如“跣足登峰,终抵玉宇”。这话初听云里雾里,细咂摸,倒也颇有玩味。
咱先缕缕这“玉宇”是何方神圣。新能源车现在属实炙手可热,渗透率都已逾三成,街面上跑的,十辆里头能瞅见三辆是插电的。可这电车的命脉——动力电池,也亟待一次脱胎换骨。现如今的锂电池,能量密度摸到了天花板,安全性也总让人捏把汗。固态电池便成了众人心向往之的“瑶池仙葩”,能量密度更高,更安全,听着就让人怦然心动。
不过,这“瑶池仙葩”也有自身的羁绊。固态电池跟老式电池截然不同,它用固态电解质替换了液态的。这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宛如两颗异质星球,初次交会便横亘龃龉,阻抗居高不下,锂离子踟蹰难进,电池性能自然大打折扣。加之,锂枝晶这厮,也喜欢在固态电池里兴风作浪,稍有不慎便能将电池刺穿。这两大难题,犹如两座嵬峨山峦,横亘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征途上。
这界面工程,正是为了破解这两大困局而生。说白了,就是在固态电解质和电极之间,架设一座虹桥,让锂离子通行无碍,也遏制锂枝晶的恣意生长。
这几年,攻城狮们在这个领域可谓呕心沥血。斯坦福大学崔屹团队,别出机杼地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固态电解质表面筑起一座“纳米樊笼”,让锂金属俯首帖耳地在笼子里均匀栖息,不敢造次。此举甚妙,将锂枝晶的成核过电位擢升,临界电流密度也水涨船高,电池循环性能亦有长足改善。
宁德时代亦不甘人后,他们运筹帷幄地利用磁控溅射法,在硫化物电解质表面打造了一层“梯度掺杂层”,使得界面锂离子迁移数扶摇直上,界面阻抗也应声而落。他们还炮制出一款软包电池,在60℃的工况下循环300次,容量保持率依然坚挺。
丰田和松下更是别具匠心,他们擐甲执兵地构建了一套“三明治 - 蜂窝”复合结构,在正极与电解质之间增添了一副石墨烯骨架,将界面有效接触面积扩增了十倍之巨。这还不算完,他们还在石墨烯边缘掺杂了氮,催化SEI膜均匀蔓延。这套连环拳打下来,电池充放电过电位应声而降,能量效率亦有显著提升。
这些突破,宛如一缕缕曦光,照亮了固态电池产业化的远途。切莫揠苗助长,从“象牙塔数据”到“工程化力证”,仍有漫漫长路亟待披荆斩棘。
眼下的症结在于,材料制备的均一性尚有欠缺。工业级的固态电解质,厚度偏差过于悬殊,导致界面接触电阻良莠不齐。锂金属负极的表面粗糙度过高,杂质含量亦难尽如人意,影响界面反应的齐头并进。固态电池的热管理亦是一道难关,它的热导率远逊于液态电池,极易过热。
攻克这些难题,需要材料学家、电化学家、工艺工程师、系统架构师戮力同心。材料学家需殚精竭虑地解决原子级界面匹配的问题,电化学家需精益求精地优化电荷转移动力学,工艺工程师需上下求索地攻克微米级均一性管控,系统架构师需匠心独运地重构电池热管理与安防体系。这绝非一蹴而就之事。
不过,我们仍有理由翘首以盼。赣锋锂业已然臻于低粗糙度、低杂质锂箔的量产,上海联净亦开发出锂带压延与复合工艺,这些都为固态电池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斯拉亦在潜心钻研固态电池的热管理方案。
时下,固态电池的竞逐态势亦悄然生变。电解质厂商加速分道扬镳,设备厂商亦在伺机而动,车企亦在厉兵秣马。奔驰矢志于2028年量产固态电池车型,蔚来亦启动了“固态电池+换电”技术路线的验证。
固态电池的问世,绝非单纯的电池技术革新,更是一场多学科通力协作的盛举。它需要材料、化学、物理、工程等诸多领域的鸿儒硕学携手并肩,方能终成正果。
我们翘首以盼,随着界面阻抗从“百Ω级”向“十Ω级”跃迁,固态电池能在2028-2030年实现规模化装车,开启动力电池从“液态电化学”向“固态能量系统”的范式嬗变。
这绝非仅仅是“跣足登峰,终抵玉宇”,更是洞开了一方崭新的天地。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普惠的电动出行新纪元,正向我们款款而来。我们拭目以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