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最近风头正劲,不过这次不是因着订单井喷,而是车头那点“皮外伤”。前保险杠临近车灯处,有车主反映起了“疙瘩”,像青春痘似的,按下去还软塌塌的,实在有碍观瞻。小米的反应倒也麻溜儿:认领了,小概率事件,日头太毒辣,装配时留的空档不够。免费上门“美容”,一盅茶的功夫就能搞定。
这事儿说大不大,但膈应人。您想想,勒紧裤腰带,要么砸锅卖铁,好不容易弄辆心头好,结果还没捂热乎,脸上就挂了彩,谁乐意?
平心而论,小米这波操作还算体面,起码没装聋作哑。包修包换,姿态摆得很低。但问题是,为啥会出现这种“个例”?真是晒太阳这么简单?浙江省消保委的汽车老法师给出了另一种解读:翼子板尺寸可能“超标”了,和车灯贴得太紧,热胀冷缩就露馅儿了。说白了,还是底子薄,经验欠奉。
这话听着就耐人寻味了。小米毕竟是造车界的“愣头青”。手机玩得再溜,汽车是另一码事。汽车的零件数量和复杂程度,跟手机比,那是云泥之别。几万个零件,错综复杂的供应链,严苛的测试标准,稍有不慎,就会掉链子。
这就好比什么?好比你初学烹饪,对着菜谱依葫芦画瓢,理论上没毛病,但实操起来,火候差一分,味道就谬以千里。造车也是这个理,设计图纸再精妙,生产工艺、装配精度,哪个环节拉胯,都会影响最终的出品。
有人会说,哪个车企没出过幺蛾子?这话不假。但小米不一样,它自带聚光灯,一举一动,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优点会被放大无数倍,瑕疵也会被无限放大。这既是红利,也是枷锁。
细想想,互联网公司下场造车,最大的优势是啥?是用户至上的理念,是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小米在这方面玩得炉火纯青,各种粉丝运营,各种营销噱头,把“为发烧而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造车,光靠吆喝是不成的,还得靠真刀真枪的技术积累,靠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
说句不客气的,这事儿要是搁在老牌车企身上,可能也就是个小插曲。但发生在小米身上,就成了舆论漩涡。为啥?因为大家对小米的期望值拉得太满了。
说起来,这种高期待也是小米自己“拱火”拱出来的。发布会上各种“遥遥领先”,各种叫板保时捷,把受众的胃口都吊到天上去了。结果呢?一个小小的保险杠变形,就让不少人觉得“期望值越高,落差感越大”。
但这事儿也给我们提了个醒儿。造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沉淀,需要经验积累,需要不断试错。互联网思维固然重要,但不能代替传统工业的严谨和精细。
转回头说,小米这次的危机公关还算可圈可点。快速响应,主动担责,免费维修,起码在态度上赢得了不少口碑。但更重要的是,要从这次风波中汲取教训,把精力放在产品本身,把细节打磨到极致。
毕竟,汽车不是快消品,不是靠营销就能一路高歌猛进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过硬的品质,靠口口相传的口碑。否则,就算营销再出彩,也只是镜花水月。
归根结底,这次的“保险杠事件”,就像一面明镜,映照出了小米造车征途上的机遇与挑战。能不能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最终还是要看小米自己的造化。而我们这些围观群众,不妨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宽容,毕竟,谁也不是天生就啥都精通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