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车灯行业也开始玩起了“智能化”这套,把本来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东西,鼓捣出了花。歌尔光学最近在深圳的光博会上弄了个首发——DLP智能大灯。说实话,看着现场那些媒体、专家围起来拍照、研究,我脑子里第一个问题就是:大灯智能了,能给普通人带来啥?我每天走夜路是不是就能少被晃瞎眼?我们整天听各种新名词,自动驾驶啊、车载光学啊、车灯升级交互通信啊,其实说白了就是科技进步到底能帮咱怎么实用地活得更舒服、更安全。
老百姓关心的其实很简单。车灯能亮,晚上照得远,看得清,不晃人眼,让我少摔坑、不撞人。这些年从卤素灯到氙气灯、再到LED激光,是越做越亮了,但也越来越烦人,尤其是有些人乱开远光,一个不留神就跟闪电一样闪你半天。现在智能大灯要做的,就是不仅亮,还得聪明。你懂我的路况,能分辨是路上的人还是车,甚至能知道旁边是不是有夜猫子,我踩个刹车你就调整光束,不再是死板的“亮着就算了”。
据说歌尔这玩意儿用的是德州仪器最新0.55英寸的微镜元件,130万像素,还能“人脸级”动态遮蔽,意思就是,车灯能像摄像头一样看到前方的车和人,然后精准把光避开,甚至能在人100米远的时候调节不晃他。说实话,这个功能,要是用在老城区那些没有路灯的小巷子或者高速上,估计能救不少眼珠子和性命。技术牛逼归牛逼,但我又多想了一步:这会不会让车企又有了新的理由把价钱抬得高高的?你买台车,选个灯能选出一套房来?
但这一波歌尔发力,其实目标不单在豪华品牌,而是要打通全国各档次车型的“车载光学”普及之路。现在你看奔驰、奥迪、揽胜那些车,智能灯早布置得明明白白,可普通品牌、甚至几万块的车,也得考虑一下,能不能让技术下放,哪怕有个简化版的。歌尔发的产品矩阵能做到从高端到入门都有不同配置,这事要真成了,或许哪天你家楼下出租车也能用上“能一句话控制大灯”的功能。这事就有点像过去智能手机普及的那波,最早只有贵族能用,后来小学生也能玩。
其实汽车本来是交通工具,这些年变得越来越像移动电脑了。从导航到语音助手,大家都在说“智能座舱”。但你说座舱够智能了,外观和安全也得跟上。所以“大灯智能”看起来好像只是一粒小米,其实是把科技和生活揉在一起的一个缩影。有用技术,不光解决的是一时的新鲜需求,更是为越来越复杂的路况和日常驾驶琢磨大招。现在车上的电子系统越来越多,光一个大灯模块,就有几十条数据接口,动不动跟自动驾驶、激光雷达、HUD显示都要打通。以后我们开车,说不定进隧道灯能自己变暗,遇红绿灯能分析信号甚至和路边基站对话。这不就是“车灯交互通信”往实用主义的终极版方向发展么?
这次展会上,歌尔除了智能大灯还展示了新奇货,比如塑胶扭转镜和双焦面AR HUD光机。前者是激光雷达里的核心部件,做塑胶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说白了,就是想让激光雷达别只属于豪车,让国产车也能快速上车。后者HUD光机本来是让司机不用低头就能看到车速、导航等数据,现在更进一步——两个焦面同时显示,距离远近信息叠着,省下空间也省下成本。没准哪天连副驾和后排都能用HUD,一路上看电影不是梦。
我越琢磨就越觉着,这波车载光学拼的不是比谁的技术最炫、专利最多,而是“谁更会过日子”。你能不能把好东西做得便宜,装得下,生产得快;你能不能思考,怎么买车、用车,才是普通人最关心的。咱们国家这些年科技发展很快,有些企业上“能做”没上“能用”,堆参数、卷热闹,但用户体验也得跟得上。美国、德国的车灯技术确实也牛,可大多数国产车的用户其实最关心:你能不能半夜回家,把前方坑洼、斑马线都照清楚,不让后面的灯晃瞎,能不能我少花点钱也享受这些新鲜玩意儿。
歌尔过去其实就是做声学、光学元器件起家的,耳机、投影仪、VR啥都涉及,现在盯上了汽车这块大蛋糕。有人会觉得,这么多公司都在搞车载光学,它家的优势啥?我想可能是制度和团队的韧劲,以及吃过之前消费电子的苦头,把“量产”这个词真正理解了。做科技归做科技,落地归落地,有些技术能不能缩个版,配给十万台车而不是等三年才出一批旗舰,这才算为智能化找到了突破口。
再说智能大灯这个技术本身。它的“要点”并不是投影多少、模块多小多薄,而是能精准分配光线、让驾驶更安全,并且能量消耗少、温度控制得好、集成容易,最终让厂家和用户都愿意上车。你看这次1800流明、亮度提升一大截,对比度也高,小体积、低能耗,说明背后是芯片、算法、机械结构、材料学全面升级,一点点刷出来的结果。
而且歌尔还在同步研发低成本版本。有人问,到底啥时候能普及到中低端车型?这其实跟整个光学产业的成本曲线和合作格局紧密相关。要把镜片、模组、芯片、算法资源做得更极致,就得从头到尾全链条磨合,不能一味追求极致参数。这里面大厂能拼的是资源调度,小厂能拼的是创新、灵活,最终看的是谁能把*“智能大灯”做成像家电模块一样,随时买得到、随时修得起*。
回到日常生活。我觉得“智能化”这个词,不能光停留在智商在线,要落脚到“对普通人真正好”。车灯就是万里长路上的一颗小小光点。你走夜路,它帮你导航,你遇突发它保护你,你在暴雨、浓雾里也能提醒前方和后方,甚至可以和路边设备对话,提示障碍。最后,科技的归宿不是越发复杂,而是越发“让日子好过”。你再“高大上”,老百姓用不起没意义。你再便宜,没体验没人买。未来的路其实很明确:让智能功能铺得更广、更便宜、更易用,更稳定。
所以说,*歌尔这次一口气从智能大灯到激光镜片再到HUD模块齐上阵,意图很明显——不是单纯秀肌肉,而是希望成为车载光学普及浪潮里的那个“水龙头”,让整个行业流动起来*。你能给高端车厂装,也可以给新造车、老牌自主短时间内都提货,大家轮流用,多元方案你来选,最终让用户选择变多,门槛变低。
最后我返回那个问题:什么才叫真正的“智能大灯”时代?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用上安全、聪明、好用的大灯,不再被夜路难倒,不再被强光闪瞎,不再为新科技付不必要的高价。至于技术突破还是产业升级,未来谁也看不准,但只要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愿意把新鲜玩意儿变成大众的必需品,那就是行业、企业和科技的真正价值所在了。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