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细心的人可能都发现了一个挺奇怪的现象。
按理说,现在街上跑的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那最先感到压力的应该是加油站才对。
可现实情况是,加油站门口该排队的还在排队,反倒是那些我们小区楼下、街边路口开了十几二十年的汽车修理厂,有不少都悄悄地关门了,卷帘门上贴着“旺铺转让”的红纸,显得格外扎眼。
这就让人纳闷了,马路上跑的绝大多数不还是烧油的燃油车吗?
车没少,怎么修车的铺子倒先撑不住了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而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革,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成千上万的汽修师傅。
咱们得从一个很多人没想到的地方说起,那就是大家开车的方式变了。
过去,一个家庭通常只有一辆燃油车,这辆车是家里的绝对主力,不管是上班通勤、周末购物,还是逢年过节回老家,都得靠它。
一年下来,跑个一两万公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车子跑得多,各种小毛病和保养需求自然就多。
今天换个机油,明天检查下刹车片,后天换个火花塞,这些都是修理厂最稳定、最常规的收入来源。
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很多家庭添置了第二辆车,而这第二辆车,十有八九是新能源电车。
电车用起来省钱,开起来又安静又提速快,非常适合在城市里日常代步。
于是,一个全新的家庭用车模式就诞生了:新买的电车成了每天上下班、接送孩子的首选,风雨无阻。
而那辆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燃油车,地位就变得有些尴尬了,它被“降级”成了长途专用车或者备用车。
可能一两个月都发动不了一次,只有在跑高速长途或者电车充电不方便的时候才派上用场。
这么一来,燃油车一年的行驶里程可能从过去的一万多公里,一下子掉到了三四千公里。
车开得少了,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故障率大大降低,各种零部件的磨损也慢了。
原来一年要做两三次的保养,现在可能一年半载都用不着去一次修理厂。
对于修理厂老板来说,这就等于把最主要的客流和生意给断掉了。
这就好比一家饭馆,老主顾们突然都开始节食了,一天三顿饭改成三天一顿,这生意自然就没法做了。
所以说,新能源车还没在数量上完全取代油车,却先在“使用权”上把油车挤到了一边,让修理厂的生意从源头上就冷清了下来。
如果说用车频率下降是温水煮青蛙,让修理厂的生意慢慢变少,那么技术上的巨大鸿沟,就是一堵让传统修理厂根本翻不过去的高墙。
修燃油车和修新能源车,这完全是两码事。
传统的燃油车,核心就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这三大件,说到底是一套复杂的机械结构。
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靠着几十年的手艺,听听发动机的声音,闻闻尾气的味道,就能把问题判断个大概。
拆开来,哪个零件坏了就换哪个,凭的是经验和手感。
但新能源车,它本质上更像一个装了轮子的大型智能手机。
它的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系统。
这套东西,可不是靠扳手和螺丝刀就能搞定的。
首先是电池包,里面是几百伏的高压电,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操作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师傅根本不敢碰。
其次是电控系统,里面全是复杂的软件和程序代码。
车子出了故障,显示的是一串串故障码,必须用专门的诊断电脑才能读取和分析。
而这些核心数据和诊断权限,车企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根本不向第三方修理厂开放。
没有原厂的设备和授权,修理厂的师傅们连车子到底哪里出了问题都查不出来,更别提动手去修了。
更让修理厂感到无力的是,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企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车辆性能,开始采用一些全新的制造工艺,比如“一体化压铸车身”。
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来需要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零件焊接起来的复杂车身后半部分,用一个超大的模具一次性冲压成型。
这样做的好处是车身更坚固、更轻,生产也快,但缺点是一旦发生比较严重的碰撞,这个一体成型的部件是没法像过去那样敲敲打打进行钣金修复的,只能整个换掉。
之前就有新闻报道,某款二十多万的新能源车,追尾后需要更换后车架,4S店报价高达十几万,快赶上半辆新车的价格了。
这种维修方式,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修理厂的能力和认知范围。
他们引以为傲的机械维修手艺,在这些高科技面前,几乎派不上用场。
技术上被远远甩开,商业模式上更是被车企牢牢卡住了脖子。
新能源车企为了吸引消费者,普遍都推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质保政策,比如“三电终身质保”、“整车六年或十五万公里质保”等等。
这听起来对车主是天大的好事,但背后往往附带着一个关键条款:在质保期内,车辆所有的维修和保养,都必须在厂家授权的4S店或服务中心进行,一旦被发现去外面的修理厂动过,就会立即“脱保”,之后车辆再出现任何问题,厂家就不负责了。
这一招可以说是打中了所有车主的要害。
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特别是电池,价格非常昂贵,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
没有哪个车主敢为了省下一点小钱,去冒失去整个“三电”终身质保的风险。
因此,即便只是换个轮胎、做个四轮定位这样简单的项目,很多车主也宁愿多花点钱去4S店,求个心安。
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车企不仅卖车给你,还通过质保政策,把这台车整个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都“捆绑”销售了。
之前上海就有两位修理师傅,因为帮车主“破解”电池包,绕开了官方系统,结果被车企直接告上法庭,不仅被判刑,连挣的几千块辛苦钱也被没收了。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所有独立修理厂的严厉警告,彻底断了他们想从新能源售后市场分一杯羹的念想。
面对这样的三重困境,传统修理厂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
根据一些行业数据,近两年全国范围内转让或倒闭的汽修厂数量惊人,有些统计甚至说平均每天都有几十家店在消失。
像天津一位开了二十年店的潘师傅,以前靠着好手艺,一个月赚几万块很轻松,现在客户大量流失,一个月收入锐减到几千块,连维持店面运营都困难。
还有北京的老张,过去专修高端燃油车,日子过得相当滋润,但眼看着老客户一个个都换了电车,自己的店里却修不了,只能干着急。
他们这些老师傅,一辈子都在和机油、齿轮打交道,现在突然要让他们去学编程、搞电路,转型谈何容易。
而年轻人又觉得这行又脏又累,工资不高还有风险,导致行业里出现了巨大的人才断层。
这场由新能源技术引领的汽车革命,正以一种超乎想象的速度和力度,冲击着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而那些曾经遍布大街小巷、为我们解决车辆难题的修理厂师傅们,正首当其冲地感受着这股寒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