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比亚迪秦L谍照出来了,续航130公里,我第一反应不是车,是压缩毛巾。
就是那种,看着挺大一块,放水里一泡,嘿,就那么点。
现在车圈就是这么个状态,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不是在造车,是在进行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主题就叫“我卷死我自己,顺便带走几个邻居”。比亚迪这次端上来的秦L,就是这场艺术展里最新的一个展品,名字叫《一种微妙的尴尬》。
你看啊,参数写得明明白白,电池加了5度,从15.87千瓦时干到了20.79千瓦时,续航呢?从120公里变成了130公里。多出来的10公里,四舍五入等于我下楼买包烟顺便绕小区一圈的距离。这操作,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你这能量转化率,太阳都要一个趔趄。真当消费者都是傻子吗?!
这背后是什么?是恐慌。一种名为“增长放缓”的恐慌。
过去两年,比亚迪就是车圈的雷电法王,一手DM-i,一手刀片电池,电得友商外焦里嫩,高喊“既生瑜何生亮”。那个时候的比亚迪,是自信的,是优雅的,是“你们随意,我无敌”的。但现在,坏了菜了,9月份销量增速一慢下来,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心态立马就爆了。
这就好比一个修仙小说里的主角,一路开挂升级,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的金手指不好使了,练功速度变慢了,这时候他会干嘛?他会开始疯狂地嗑药,不管这丹药有没有副作用,不管纯度高不高,先嗑了再说,先把境界稳住。秦L这多出来的5度电和10公里续航,就是那颗看起来唬人、其实没啥大用的劣质丹药。
这不是在做产品,这是在做心理按摩。给谁按摩?给市场,给投资人,也给自己。你看,我出新车了,我升级了,我还在努力,我没有躺平。但用户一捏,发现这按摩师傅手上没劲儿,按了个寂寞。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开过的车不算少,我越来越觉得,现在车企的很多技术名词,本质上都是玄学。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什么续航焦虑。说白了,自动驾驶的终极奥义不在特斯拉,不在激光雷达,而在横店影视城门口趴活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任何AI都得喊声大哥。人家那是物理外挂,直接从规则层面掀桌子,你算法再牛逼有啥用?
同样的,续航焦虑的本质,也根本不是那10公里、20公里的差别。最近我楼下那个充电桩又坏了,物业贴个条说正在修,修了半个月了,我看那蜘蛛网都快包浆了。真正的焦虑是,我想充电的时候,那个桩子是好的,而且没人跟我抢。你给我整到500公里续航,我找不到桩,那不还是个铁皮棺材吗?
所以比亚迪这波操作,就显得特别“不务正业”。它试图用一个已经被卷到冒烟的参数,去解决一个伪需求,来掩盖自己的真问题。当吉利银河、深蓝、零跑这些饿狼扑上来,用更低的价格、更疯的配置,对着你进行“闪电战”的时候,你最好的防守不是给自己多加一层薄薄的“金钟罩铁布衫”,而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都别吃了。
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的新势力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整个市场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你还在纠结续航多10公里,人家已经开始琢磨怎么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免费送你了。就问你怕不怕?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车企想得太有脑子了。可能人家压根就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的KPI压下来,产品经理含泪做的PPT,主题就是“加大加大加大”。屏幕加大,电池加大,尺寸加大,至于体验加不加大,那不重要。PPT上看起来牛逼,发布会上能吹一波,这事儿就算成了。
但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真的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会买比亚迪的人,可能真的不在乎这10公里。他们买的是一种“赢麻了”的惯性,是一种“国产之光”的信仰加持。这跟特斯拉车主有点像,你跟他说特斯拉内饰毛坯,他说你不懂极简;你跟他说刹车点头,他说你不懂动能回收。他们的核心需求,从来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维护那个光环本身。
所以,秦L这波升级到底有没有诚意?这重要吗?不重要。
因为在这个所有人都不讲武德、上来就自爆的时代,你试图去讲道理,本身就是一种不讲道理。最终决定秦L命运的,可能不是那10公里续航,而是它的价格。只要价格的刀子够快,捅得够深,把对手捅个对穿,那它就是好车。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中间状态已经不存在了。这就是2024年的中国车圈,一场盛大而荒诞的“道诡异仙”。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