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汽车圈最大的乐子,不是谁家又发了PPT新车,也不是哪个老板又在直播里哭了。
是广东,那个连续十年躺在“汽车第一大省”功劳簿上的老大哥,居然被安徽给偷家了。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在很多人印象里还在“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安徽。
今年前8个月,安徽汽车产量206万辆,广东177万辆。
一觉醒来,攻守易形了。
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这事儿魔幻在哪?
魔幻在,这根本不是什么温良恭俭让的产业转移,也不是什么你好我好的弯道超车。
这就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闪电战,是一场掀桌子式的“道诡异仙”。
安徽不跟你玩什么存量竞争,它的逻辑非常Bking——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过去大家默认的规则是,你在你的生态位,我在我的舒适区,大家一起割韭菜,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安徽和它背后的新能源大军,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它们说,不好意思,从今天起,没有生态位了,只有生态。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安徽凭什么这么横?因为它手里捏着三张王炸:奇瑞、比亚迪、蔚来。
奇瑞这个“理工男”,以前总被嘲笑不务正业,搞一堆子品牌,结果现在人家突然开窍了,销量暴涨,出口第一,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比亚迪合肥工厂,那根本不是工厂,那是压缩毛巾,遇水则发,产能说翻倍就翻倍,哗啦一下几十万辆车就下线了。
最骚的是统计口径的修改,以前比亚迪在安徽造的车,算在广东的GDP里,叫“为他人做嫁衣裳”。现在直接“不装了,摊牌了”,生产在哪就统计在哪,安徽的数据就像开了修改器,直接原地飞升。
这就很灵性。
这就好像你在网游里辛辛苦苦帮大哥打金,结果系统更新,你打的所有金币,现在都直接进你自己的口袋了。
就问大哥气不气?
而广东的失速,简直是“典中典”。
问题出在哪?就出在那些曾经让它引以为傲的合资老佛爷们。
广汽本田,东风日产,这些牌子,我作为一个中年人,以前是真心觉得高级。发动机的声音,关门的厚重感,品牌的光环,那都是玄学。
但现在,时代变了。
在新能源这个新世界里,你发动机再牛逼,能有电机起步快吗?你变速箱再顺滑,能有单速齿轮平顺吗?你品牌再有历史,能当电用吗?
当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意味着游戏规则彻底改变。
这不是改良,是革命。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转型上的犹豫、傲慢和迟钝,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抱着内功心法,眼睁睁看着别人用加特林把自己扫成了筛子。
他们不是不努力,是他们的努力,在新的维度打击面前,毫无意义。
妈的,这才是商业!
写到这里我感觉有点兴奋,因为这种掀桌子的剧情,比任何商业大片都好看。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理:市场不相信眼泪,只相信实力。
更深层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和燃油车完全是两码事。
燃油车的核心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是百年积淀,是护城河,也是诅咒。
而新能源车的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以及一个越来越像手机的智能座舱。
安徽为什么能起来?因为它几乎是以举省之力在赌新能源产业链。从电池材料到整车制造,它在下一盘大棋。
当广东的合资品牌还在为一颗螺丝钉的全球采购头疼时,安徽的车企可能出门右转就能拉来一车电池包。
这种效率,在如今这种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里,就是生命线。
当然,也有人会说,你这是在吹捧技术决定论。
不不不,我向来是反技术崇拜的。
我一直坚信,决定中国自动驾驶未来的,不是特斯拉的FSD,也不是华为的ADS,而是横行霸道的老头乐。
只要大爷躺得快,任何高科技都得含恨叫爹。
同理,决定汽车产业未来的,也不是那些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把最大坨、最便宜、配置看起来最唬人的“钢铁沙发”,塞到消费者手里。
消费者要的是什么?
是“我全都要”。
既要冰箱彩电大沙发,又要续航智能加速快,最好价格还骨折。
谁能满足这种精神状态极其不稳定的需求,谁就是王。
从这个角度看,安徽就是那个最懂“民粹”的省份。
讲真,最近我琢磨着换车,光看那些配置表头都大了,感觉买的不是车,是函数表。
说回广东,它真的就没戏了吗?
也不是。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广东手里还有比亚迪、小鹏、广汽埃安这些本土的“亲儿子”。
尤其比亚迪,虽然一部分产能算给了安徽,但大本营还在广东。
广东现在要做的,不是去扶那些已经半截入土的合资老佛爷,而是all in自己的新能源品牌,加大加大再加大。
这场战争,已经不是省份之间的竞争了。
这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对决。
汽车产业的食物链正在被重塑,重庆、江苏、浙江都在后面虎视眈眈,谁打个盹,可能明天家就没了。
至于广东能不能夺回王座?
谁在乎呢?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他们打得越疯,我们买车就越便宜。
把价格打下来,把配置堆上去,把服务卷起来。
打,给我往死里打!
这才是这个荒诞时代里,唯一的温情。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