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高速免费9天背后:为何中国不能实现全年免费通行?

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全国高速公路即将迎来长达9天的免费通行期。这已是自2012年政策实施以来的第13个年头,累计为车主减免超千亿元通行费。但每逢此时,总有人发问:既然能免9天,为何不能全年免费?这看似简单的民生期待背后,实则牵动着7万亿债务、5000亿养护成本和整个中国基建模式的深层逻辑。

双节高速免费9天背后:为何中国不能实现全年免费通行?-有驾
image

政策礼包背后的经济账

2025年双节期间,全国收费公路将再度对7座及以下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时间跨度从9月29日0时至10月7日24时。这一政策自2012年实施以来,年均减免通行费约200亿元,累计已突破千亿规模。但对比全国公路系统年均5000亿元的养护支出,节假日免费不过是"九牛一毛"。

双节高速免费9天背后:为何中国不能实现全年免费通行?-有驾
image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我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已超7万亿元,每年还本付息需求高达8000亿元。以沈海高速为例,单公里年养护成本就达40万元。这种"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基建模式,决定了免费政策必然存在边界。节假日免费本质是民生导向的精准调控,而非普惠福利。

收费还贷:中国公路建设的生存法则

中国高速公路建设采用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约束。上世纪90年代,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化融资快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络。但这种模式也留下了巨额债务——截至2024年,全国收费公路债务余额相当于青海省三年的GDP总量。

双节高速免费9天背后:为何中国不能实现全年免费通行?-有驾
image

对比国际经验,美国通过燃油税(每加仑18.4美分)维持州际公路运营,日本则设定50年收费期制度。而中国公路建设起步晚、发展快,既要偿还历史债务,又要承担新建任务。广西试点的周末差异化收费政策显示,精准施策比普惠免费更具可持续性,半年即带动区内消费增长14.6%。

全年免费的不可承受之重

假设全面取消高速收费,仅东部某省就将年损失养护资金120亿元。现行燃油税仅能覆盖养护成本的32%,而改征里程税又面临技术实施难题。江苏试点显示,"按公里收费"虽较ETC精准度提升70%,但全国推广仍需时日。

双节高速免费9天背后:为何中国不能实现全年免费通行?-有驾
image

新能源车的普及更带来新挑战。测算显示,电动车占比每提升10%,燃油税年减收就达30亿元。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全年免费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杭州"城市大脑"的动态收费系统或许指明新方向——通过高峰时段差异化定价,已实现拥堵降低18%。

免费与收费的辩证法

节假日免费政策本质是中国特色基建模式下的精准调控。德国通过重型车收费系统年增收76亿欧元,法国实行区域差异化政策,都证明收费与免费并非对立关系。中国正在探索的"保基本+优结构"改革路径,既延续节假日惠民传统,又通过ETC折扣、新能源车政策等创新手段优化系统。

当我们在双节享受免费通行时,应当理解这背后是7万亿债务与14亿人出行需求的艰难平衡。或许正如交通专家所言:"免费不是目的,效率才是根本。"未来随着里程税试点扩大和智慧交通发展,中国有望找到更公平、更可持续的道路使用付费机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