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泵出现裂纹、轮速传感器失灵,这波大规模汽车召回波及本田、大众、保时捷等多个品牌,总计超过58万辆车,隐患覆盖火灾、失控等严重风险。
普通车、豪车、摩托车纷纷未能幸免,许多车主一夜之间被“点名”召回,市场监管总局和各大车企都已紧急启动行动,安全形势逼人。
这几天身边不少朋友突然开始“查车”,微信群里也刷起了“今天谁的本田中招了”之类的段子。
原来,不只是个别倒霉,近60万辆车——大多是我们日常能见到的雅阁、思域、CR-V、速腾等——都接到了召回警告。
事发突然,但又并不让人特别意外:毕竟每隔一阵,总有哪个大品牌的安全隐患被曝光。
这次,问题不小,涉及燃油泵、传感器,这些可都不是小配件,直接关系着车主的命和周围人的安全。
简单点讲,这场“召回潮”起因很直接,就是一些车型有设计或制造上的硬伤。
本田两大合资厂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牵扯最大,从2022年、2024年间的雅阁、型格、皓影、英仕派、思域,到CR-V、HR-V等,国产汽油版和插电混动版统统“中枪”。
官方给出的理由,是高压燃油泵内部因为制造不当留下了隐患——零件出现裂纹,假如遇到极端情况,燃油从裂缝渗漏,这可不是“气味大点”,而是有可能一步到位引发火灾,伤人毁车谁都不愿碰上。
想到这里,不由得后背发凉。
想象一下,买了辆新车本以为可以安安心心上下班,突然得知里面有个部件随时可能漏油起火,那种担惊受怕,没人受得了。
尤其是有小孩儿或者经常跑高速的家庭,更是如坐针毡。
朋友圈里晒出召回通知的车主开始预约更换燃油泵,服务站那头应接不暇。
虽然厂家承诺是免费更换,态度也算积极,但毕竟,有些损失并不是一台燃油泵就能弥补的,比如信任感。
大众这边同样不省心。
2018到2019年的速腾,超过20万辆,因为轮速传感器外壳的防潮性不过关,水气渗进去导致ABS、ESP等系统失效。
说白了,在紧急制动或恶劣路况下,关键时刻刹不住、稳不了,那就是分分钟的人命关天。
作为一个天天用车的上班族,我想象有一天开着自家速腾突然刹车无响应,腿都软了。
以前觉得这些高科技辅助系统是“锦上添花”,真到要命关头才多久重要——不是花瓶,是救命稻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不光是普通家用车,豪车、摩托也没落下。
比如保时捷刚上市没多久的新款Panamera和Taycan,因为悬挂部件没装牢,空气减震器漏气,连贵得离谱的豪车也要召回。
川崎摩托那头,ZX636也不能幸免。
林肯、Mustang等进口车型同样在榜。
其实无论是不是“百万豪车”,一旦牵涉安全,都是天大的事。
很多车主当初买豪车图的“绝对放心”,真实情况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再往前翻,类似的召回也不是新鲜事。
去年丰田召回卡罗拉和汉兰达,因为高压燃油泵里边突然出问题,又是磨损又是裂纹,同样担心火灾风险。
雷克萨斯更早前也因排气部件固定螺栓没拧好被揪出来,大批用户进服务站“回炉”。
所以说,车企谁都不是铁板一块,这是一场全行业的质量考验。
你说这样的大规模召回,对车企来说会不会伤筋动骨?
很多网友第一反应是“丢脸、亏钱、销量会崩盘”。
但行业里也有不一样的看法。
像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崔东树秘书长就说,召回虽看上去是丑闻,其实换另一个角度解释——这说明厂家在技术进步的同时愿意勇敢面对问题,没藏着掖着,对新老车主是一种安慰。
只要后续服务跟上,未必就伤筋动骨。
换句话说,勇于召回的车企形象甚至有时会更好。
这话有理,但前提是处理得力。
而现实中,不少车主投诉过维修周期太长、配件不及时、服务人员态度冷淡,往往“召回通知”变成“无尽等待”。
消费者希望的,是一次高效的修正、一次拿得出诚意的解决。
这关乎厂家的信誉,也影响到我们老百姓日常的用车心情。
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买台车是大件投入,不单单是交通工具,更是一家人安全出行的底线保障。
这次召回里,相关监管部门动作很快。
市场监管总局一收到车企备案,第一时间实名发布召回公告,电话、信件、网站各路通知齐下,力求让所有车主第一时间清楚状况。
与此同时,车企也开始密集发短信、挂号信,安排门店维修,社交平台上关于预约保养的讨论铺天盖地。
按照目前情况看,新燃油泵、新传感器已经在路上,部分大城市的4S店甚至安排了连夜加班,务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首批更换。
这轮事件实质上是一个踩了过去很多年老坑的缩影。
市面上的“质量关”从来都不是百分百的,流水线上的微小工艺偏差、供应链材料波动、装配工人经验不够细致,每一个环节稍微松懈,就是事故的伏笔。
尤其是高科技、大规模生产之下,往往厂家习惯了跑量,难免“顾头不顾尾”。
最近几年,智能网联、自动驾驶刚起步,各种传感器电子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技术成熟度并未牢牢兜底,导致老毛病也没根除,新麻烦又蹦出来。
这不仅对车企是个警钟,对所有消费者也是“不要对产品有绝对的迷信”。
有意思的是,今年6月刚好是汽车召回的“大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数据就显示——单月乘用车召回超过60万辆,本田一家占了将近63%。
日系德系齐发力,无论你喜欢哪个品牌,都没逃得掉。
这种现实,让每个爱买新车、想升级车型的消费者都有些后怕:“我图省心、买台大品牌的新车,也不敢打包票没安全隐患。”
说到细节,我有个同事去年刚换了本田皓影,平日很满意,小毛病也少。
但这次召回一通知下来,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庆幸“还好官方发现得早,愿意免费更换”。
之后他拉着我一起去4S店“候修”,显然,店里才是真实车主心情的汇聚地。
有人焦虑,有人无奈,也有人“看开了”,一边打电话问客服要进度,一边在茶水间互相吐槽,甚至现场跟技师“请教”顺带聊出一肚子维修小窍门。
站在消费者角度对此事的最大期待,就是过程透明、修得彻底,而不是推三阻四地拖时间。
许多4S店工作人员都悄悄表示,这波召回压力真的很大,他们每天加班、解答、处理一波波用户。
而厂家内部技术团队同样马不停蹄赶工,只为把失误留下的阴影降到最低。
讲真,车这个大工业产品,归根结底还是“人”在制造、维修和服务,小小的一道焊缝、片刻的敷衍都造就重大隐患。
事到如今,我对汽车行业有了新的体会——没有什么品牌可以“免疫”安全风险,我们能做的,就是时刻关注官方信息、遇到问题主动处理、不放过任何一条与安全相关的召回公告。
厂家该反思工艺,监管部门该加大抽检,我们这些平头百姓,也得有一双警觉的眼睛,毕竟车子再贵也不如一条命重要。
召回潮会过去,路还要继续走下去。
希望这场风波之后,大家的车子都能变得更安全,生活也重新回到那个既有速度、也有安全感的节奏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