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产电动摩托车行业有一个数据,乍一看,确实让人倒吸一口凉气——有数据显示,某些头部品牌的毛利率一度压到了10%以下,甚至低得惊人,和大家熟悉的汽车行业动辄20%、30%的毛利率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再深入一点看账面利润,很多品牌直接是负的,亏损规模少则几千万,多的上亿,几乎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不就离谱吗?不是说新能源风口正盛,为什么这些品牌反而像是“活不下去”的样子?
而且,消费者看到的另一面是,这些品牌动不动就搞大动作:新车发布会一个比一个豪气,广告投放铺天盖地,产品定价上甚至还想和合资、外资品牌对标。结果一转头,资本市场那边又整天在讲“战略性亏损”“长期价值”,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烧钱,他们图什么呢?
先别急着下结论,说真亏还是假亏,得先把账好好梳理一下。我们从最能反映企业健康程度的几组数据说起。
先看营收和销量。整体来说,国产电动摩托车市场规模是一直在涨的,尤其是近几年“换电池”“上牌照”政策的一波推动,出货量确实很好看。比如雅迪这些头部品牌,年销量轻松破千万台,营收百亿级别,听起来很硬气。不过问题是,销量高并不等于“赚钱多”。电动摩托车本身单价低,主流产品的价格区间大多在两三千块到七八千块之间,和传统燃油摩托车、高端电动车那种几万甚至十几万的价格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于是即使销量上去了,整体营收的“天花板”也比较固定,行业平均客单价拉不高,品牌想通过卖车直接赚大钱的难度就很高。
再看毛利。低毛利率是这个行业的通病。雅迪、爱玛这些龙头企业的毛利率常年在10%-15%之间徘徊,那些规模小一点的新兴品牌,毛利率甚至可能跌破10%。对比一下其他行业,燃油车企毛利率普遍能做到20%-25%,电动车新势力里,小鹏汽车的毛利率最近也爬到了个位数以上,蔚来、理想更是稳稳站在两位数。那么,电动摩托车的毛利率为什么这么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研发成本和供应链压力。电动摩托车的产品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近年来车企们都在拼命“堆料”。智能化、中高端化是趋势,谁也不甘心在低端市场打价格战。比如一些头部品牌开始标配锂电池、智能仪表、OTA功能,甚至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些成本全摊在单车售价上,利润自然被压缩了。而且,锂电池这些核心部件的原材料价格波动也很大,车企自己消化不了,就只能靠薄利多销来平衡。
再说账面亏损。账面上亏损大部分是因为大手笔的投入。我们刚才提到,很多品牌在广告、渠道铺设、用户体验上花得特别多。这个行业竞争卷成这样,厂家们都生怕自己慢了一步。比如,小牛电动为了抢占年轻人市场,在设计和品牌营销上下了很大力气;九号电动背靠智能硬件背景,也在“科技感”这一块疯狂砸钱。这些钱,大多是短期看不到直接回报的,甚至有些可能是“试错”性质的投入,但它们都被记在财务报表上,于是就显得亏损严重。
那么这是不是说,电动摩托车行业的亏损情况很危险?其实未必。一些亏损表面上看着吓人,拆开来看却可能是“战略性亏损”。什么意思呢?就是企业为了抢市场、铺网络、扩规模,选择暂时牺牲利润,但长期来看是有计划的。尤其是头部品牌,它们的现金流和融资能力相对较强,能撑得住这样的大投入。
再拉同行对比一下。新势力造车这些年不也一直在亏吗?蔚来之前亏得最厉害的时候,单季度几个亿甚至几十亿,但它们通过提升单车售价、优化成本结构,逐渐把亏损幅度收窄了。电动摩托车行业的逻辑也是类似的:前期靠铺量抢占市场,后期通过品牌溢价、售后服务等方式提升盈利能力。
当然了,不是说所有的亏损都是“值得的亏”。有些品牌确实可能是盲目扩张、管理不善,导致成本失控。这种情况就得警惕了。比如,行业里有些厂商为了拼销量,疯狂扩建产能,结果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不过来,这种就是完全的“亏不起”。
所以,电动摩托车行业看上去“吓人”的数据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逻辑。不完全是“卖不动”或“活不下去”,更多的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毕竟,这是一个竞争激烈又充满机会的市场。企业在抢占风口的同时,也得做好自己的账本管理,才能在长期竞争中站稳脚跟。
最后一句话,数据只是表象,关键还是得看这些企业接下来的动作:能不能把亏损控制在计划范围内?能不能真的把未来的盈利模式跑通?这些,才是决定这个行业未来的核心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