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汉车主年底前落地省1.15万:2026购置税减半后30万新能源多交1.5万,4S店12月配额已订空
上周六下午三点,深圳某比亚迪店里挤进来一对小夫妻,手里攥着刚打印的购房合同。销售还没开口,男的先问:“汉EV现在订,能赶上免税吗?”销售看了眼排产表,说12月15号前交定金没问题,但顶配得等到明年2月提车。女的当场就急了:“那发票日期算哪天?要是开到明年,不还得交税?”销售解释了半天——只要合同和定金在今年,发票可以提前开,税照样免。俩人这才松口气,刷了两万定金。
展厅角落里还站着几个人,拿着计算器按来按去。其中一个中年大哥跟朋友嘀咕:“23万的车,明年多交1万1,五年电费都够了。”他朋友接话:“可你看那个腾势Z9GT,42万的价,明年得多掏2万9,这才叫肉疼。”
这场景最近在各家新能源店里反复上演。倒不是车突然变好了,而是明年元旦那道门槛摆在那儿——购置税从全免改成减半征收,封顶1.5万。算下来,20万出头的车多个一万来块,30万往上的直接顶格交1.5万。
反向虚标的续航
前段时间拿到一台2025款汉EV四驱版,官方标的CLTC续航675公里。北京到秦皇岛跑了个来回,高速城市混着开,最后显示跑了704公里才见底。刚开始还以为表显有误差,后来查了下技术参数才发现,这车换了900V平台,热泵空调功率降到850瓦,比老款省了快三分之一。
那天室外零下两度,车里开22度空调,全程能耗占比7个点多。同样条件下测过另一台三元锂电池的轿车,空调占比12%。差在哪儿?一个是电驱效率提到97.8%,另一个是电池包用了双NTC加红外测温,低温环境下15分钟就能把电芯从零下十度拉到5度以上。
不过也别光看数字漂亮。有个2019年买磷酸铁锂版Model 3的车主,电池健康度五年才掉2%,这个衰减速度确实慢。可他住北京,去年冬天实测满电续航从468公里掉到346公里,掉了26%。后来售后给的建议是,北方用户要么选三元锂,要么每周满充一次校准电量显示。
电池包被撕开之后
七月份京哈高速上出过一起事故。一台电动轿车110公里时速撞上水泥隔离带,底盘直接被撕开35厘米的口子。按常理这种情况挺危险,结果5秒之内102个电芯的泄压阀全往下喷,高温气流没进车厢,三个人毫发无损。
后来厂家实验室复现了这个场景,发现电芯倒置设计把泄压路径缩短了40%,800度的高温气流在20厘米距离内就降到350度,没烤穿底板。但事故也暴露出问题:标准版电池包下护板是1.2毫米铝镁合金,抗拉强度180兆帕,比另一家2毫米钢板低了28%。
十月份开始,厂家免费给早期车主加装3毫米超高分子聚乙烯护板,单车成本680块。事故视频在网上传开后,反倒让不少人对技术透明度有了好感。毕竟比起“完美无事故”的宣传,把设计逻辑和改进措施说清楚,更容易让人信服。
纯视觉够不够用
深圳南坪快速路上,一台搭载纯视觉方案的车跑了100公里闭环测试。无保护左转路口,对向来车60公里时速,系统提前2.7秒减速,横向留了0.4米间隙完成转弯。全程人工零接管,看着确实稳。
硬件配置是12个摄像头加3个毫米波雷达,算力508TOPS。夜间100公里巡航遇到六轴货车,92米开始减速。同场景下测过另一台带激光雷达的版本,110米就发现目标了,差了18米。制动力度倒是一样,都是0.3g。
工程师解释说,纯视觉靠的是8MP超感光摄像头,低照度信噪比42分贝,算法用BEV加Transformer把2D画面升维到3D,对货车尾部特征点识别率98.7%。听着挺复杂,实际体验嘛,城市路况没啥问题,高速上那18米的差距,有人在意,有人觉得够用。
价格倒是实在,同样配置比激光雷达版便宜3.4万,年底前锁单再省1.5万税,落地能控制在20万以内。订单里小城市用户第一次过了半数,大概就是冲着这个性价比去的。
最后一个多月
现在4S店开始玩“配额制”。有些热门配置12月的生产排期满了,就算交了定金,提车也得等到明年。关键是发票日期必须在12月31号之前,否则照样按新政策交税。
前几天碰见个朋友,看中一台三电机的性能轿车,顶配42万。他算了笔账:年底前落地,厂家垫2.9万税再给2万置换补贴,实际39万;要是拖到明年,同样的车得44.9万。5.9万的差价,够他两年油钱了——虽然开的是电车。
至于买哪款,得看自己需求。20万以内想要智驾功能,纯视觉方案性价比摆在那儿;25万左右求稳妥,大厂出品的续航扎实车型不会出岔子;预算40万往上看中性能,三电机、后轮转向那些配置玩起来确实有意思,只是品牌溢价和保值率得提前想清楚。
说到底,这波购置税调整影响最大的还是心理层面。明年同样的车多花一两万,钱倒是其次,心里那道坎不太好过。不过要是手头紧或者产品不合适,硬冲也没必要。新能源迭代快,说不定过两个月又有新技术出来,到时候那点税钱差价就不算什么了。
只是别到明年一月份再琢磨“早知道去年买了”。这趟车,过了这村就没这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