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前的“长队”,比高速堵车更扎心
10月1日凌晨3点,广州的辰女士就发动了家里的电车,想着“早出发能避堵”,结果晚上7点半到湖南官庄服务区时,彻底傻了眼——服务区里2个充电桩、4个充电口,前头已经排了十几辆车。她攥着充电枪等了3小时,充电又耗了1小时,光“补能”就花了4小时。
同样糟心的还有京哈高速上的张先生。9月30日晚上,他开到服务区想充电,结果拿到60多号。“前面排了十几辆车,我蹲在车里刷手机,等到12点多才充上。”他说,“下高速找充电站?怕找不到,更怕去了还得等,不如在这耗着。”
这个国庆,高速上的“充电难”成了新能源车主的新噩梦:200公里路程开5小时,平均时速不如电动车;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队,有人举着号码牌打盹,有人泡面就着焦虑咽;交通运输部提前梳理的136个“充电繁忙服务区”,还是没扛住暴增的需求。
这不是新能源车的错,是“成长中的痛”
1. 充电难,难在“潮汐式”供需失衡
新能源车在城市里有多香?充电便宜、不限行、安静好开。可一到高速长途,短板全暴露——平时服务区充电桩用率低,运营商赚不到钱,不愿多建;假期需求暴增,供给跟不上,排队4小时成了常态。
这像极了早高峰的地铁:平时车厢空荡荡,一到早晚上下班,挤成“沙丁鱼罐头”。不是地铁不够,是需求太集中。充电桩也一样,商业逻辑下,没人愿意为“偶尔的高峰”砸钱建桩。
2. 车主的无奈,藏着对“自由出行”的期待
辰女士说:“本来想国庆回家看爸妈,结果光充电就耗掉半天。”张先生更憋屈:“油车车主加油5分钟,我充电等4小时,这差距也太大了。”
他们的抱怨,不是针对新能源车,是对“长途出行不自由”的失望。谁不想开着自己的车,说走就走?可现实是,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从城市延伸到了高速,成了“充电焦虑”。
3. 解决问题,不能只靠“等”
好在不是没人想办法:有的服务区加了移动充电车,像“流动补给站”;有的APP能查实时充电桩状态,避免白跑;国家电网预测国庆超1/3服务区满负荷,也在加派人手。
这些尝试很珍贵。新能源车是新事物,配套跟不上很正常,但“等”不是办法。就像网友说的:“不能因为现在难,就放弃开新能源车。”
成长中的烦恼,终会变成“过去式”
这个国庆,新能源车主们在服务区排的队、等的电,是新能源时代的“成长印记”。它提醒我们:新事物的普及,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从城市到高速,从“能开”到“开好”,需要时间,更需要各方合力。
明年国庆,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移动充电车、更智能的充电桩调度、更完善的配套。到那时,新能源车主也能像油车车主一样,轻松说一句:“出发,回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