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数据,挺吓人的。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50%。听起来挺振奋人心,对吧?但有意思的是,行业里另一组数据却让不少人皱起眉头:部分头部新能源车企,同期的净利润率却不到1%,甚至还有直接亏损的。这边销量跟打了鸡血一样冲上去,那边却是利润仿佛扔进了无底洞,眼看着“卖得越多、亏得越狠”的趋势。
这也太不正常了吧?
别急,我们慢慢来拆。这种数据扭曲,放在传统车企里确实是挺离谱的,毕竟造车是制造业啊,讲究的是规模效应。正常情况下,车卖得越多,利润摊薄得越开,边际成本越低,企业就越赚钱。可新能源车企显然不按这个常理走。它们的逻辑是啥?赚钱难道不是目标?而且,亏损是不是意味着活不下去了?
先从最直观的数字说起。以某头部新能源车企为例,2023年Q1销量将近30万辆,同比飙升60%,营收也跟着涨了40%。听起来美滋滋,对吧?但净利润率只有0.3%,换句话说,每卖一台车,挣的钱可能还不如一杯咖啡。另一家销量稍微少点的新势力品牌,直接逆势亏损了6亿多。
这时候,有人就要问了:既然卖得这么多,为啥挣不到钱?是车卖便宜了还是成本太高?
两个原因,其实都有。新能源车目前的价格战挺激烈的,尤其是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掀起降价潮后,国内车企不得不跟进。前阵子,某品牌直接把一台20多万的车拉到15万出头,简直不要脸了,同行当场破防。这种价格战虽然短期内能抢到市场份额,但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再加上新能源车的动力电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占了整车成本的四成左右,等于利润被前后两头咬住,企业根本喘不过气。
但问题还不止这些。新能源车企的另一个大头支出,就是研发。2023年Q1的财报显示,某家头部车企单季研发费用超过40亿,几乎占到营收的15%。不光是它,整个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都在10%以上,远远高于传统车企。为啥?因为新能源车不只是造车,它更像是个“科技产品”。这几年,大家一窝蜂搞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高性能电池,谁都不敢慢,慢了可能就死了。所以即便刹车踩到底,也要往技术里砸钱。今天你用一个屏幕卷同行,明天它可能用L3自动驾驶反卷你,内卷之下,哪还有赚大钱的余地。
所以你看,这些车企的毛利率其实不算低,基本在10%-20%之间,有些单车的毛利甚至可以超过30%,比传统车企还高。但因为研发吃掉了太多钱,净利润就变得难看了。再加上营销费用、渠道建设、后端服务系统这些成本摊下来,净利润率被压得只剩零头甚至负数。
那有没有可能是行业本来就这样?传统车企、新势力、外资品牌都一样亏?
其实也不完全是。传统车企的新能源业务普遍也在亏,但人家有“燃油车”这个现金奶牛,亏得会相对从容些。而新势力品牌则不一样,大多数新势力的新能源车就是它们的唯一业务,背水一战,没有退路。至于外资品牌,它们的新能源布局相对慢节奏,研发投入和国内车企相比只能说羸弱。所以现在看,国内新能源车企这波“卖得多、亏得多”的现象,其实是行业阶段性特征的体现——跑得快的,先把坑踩了。
那亏损就意味着它们活不下去了吗?其实也未必。
回头看这些亏损的企业,它们花的钱并不瞎。高研发投入是为了后续竞争积累技术壁垒,低价抢市场是为了夯实用户基础,这些看起来像“烧钱”的动作,其实是战略性决策。说白了,它们是在赌未来。新能源车市场的渗透率还没到天花板,技术路线也还在演进过程中,现在亏,是为了后续可能更大的收获。
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餐厅,前期花大钱装修、打广告、搞活动,表面上是亏了,但客人来了,口碑传开了,未来就有得赚了。新能源车企现在就是这么个逻辑。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它们能熬过去。如果烧钱烧到资金链断裂,那就真凉了。所以大家嘴上喊着抢市场,眼睛其实盯着融资和现金流。谁能更快融到钱,谁就更有底气打这场价格战。谁靠得住,资本心里有杆秤。
总结下来,这些看起来“吓人”的数据,并不是没有章法的乱象。新能源车企的亏损,是战略性亏损,是为未来下注。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挤压利润、拼融资能力、赌技术方向,样样都是挑战。你看到的,不只是企业的账本,更是一场行业的生死角力。
所以,与其盯着那些吓人的数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车企下一步怎么走。它们是不是能守住技术和市场的双重战场,是不是能在价格战里活下来。这些,才是真正决定它们命运的因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