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

文末附报告链接

动力电池的基本构成

⚫ 电池管理系统(BMS):主体和温度、电压、电流传感器等

⚫ 电池箱:支撑、固定、包围电池组的箱体,包含上盖和下托盘,辅助元器件如连接件、护板、螺栓等

⚫ 辅助元器件:包括如熔断器、继电器、分流器、接插件、紧急开关、烟雾传感器、维修开关、密封条、绝缘材料等

⚫ 电池系统:单体电池串、并联组成的多级单元

⚫ 主/被动散热系统(氟冷/水冷/风冷)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动力电池基本理论

动力电池作为电能直接来源,主要应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纯电动汽车(B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等新能源汽车。要求比能量高、比功率大、寿命长、成本低。

基本分类

根据电池的基本原理,动力电池可分为化学电池、物理电池、生物电池三类。1)化学电池: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储存和(或)释放能量,如铅酸电池、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2)物理电池:利用光、热、物理吸附等物理能量储存和(或)释放能量,如超级电容、飞轮电池、太阳能电池等;3)生物电池:利用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电能,如生物太阳能电池、酶电池、微生物电池。

正极化合物有LiCoO2,LiNiO2,LiMnO4,LiFeO2,LiFePO4等,

负极化合物有LixC6,TiS2,WO3,NbS2,V2O5等。

超级电容器:利用多孔电极和电解质组成双层电容结构,外加电压时,正负极板分别吸引电解液中的带电离子,建立两个电荷储层,从而实现电能存储。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车用动力电池种类及特性

电动汽车用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代是铅酸电池,目前主要是阀控铅酸电池(VRLA),由于其比能量较高、价格低和能高倍率放电,因此是目前大批量生产和广泛应用的电动汽车用电池,主要用于低端车辆上。

第二代是碱性电池,主要有镍镐(Ni-cd)、镍氢(Ni-MH)、钠硫(Na/S) 、锂离子(Li-ion)和锌空气(Zn/Air)等多种电池,其比能量和比功率都比铅酸电池高,因此大大提高了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和续驶里程,但其价格却比铅酸电池高。目前已经大批量生产和普遍应用。

第三代是燃料电池。燃料电池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能量转化效率高,比能量和比功率都高,并且可以控制反应过程,能量转化过程可以连续进行,因此是理想的汽车用电池,但目前还处于研制和小批量试用阶段,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

车用动力电池分类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1)铅酸电池

铅酸电池采用金属铅作为负极,二氧化铅作为正极,用硫酸作为电解液。现在比较广泛的采用免维护的阀控式铅酸电池(VRLA)。

分类:①普通铅酸电池:电解液是硫酸水溶液。电压稳定、价格低,比能量低、使用寿命短,维护频繁,多用于车辆辅助电源。②干式铅酸电池:使用时加入电解液,储电能力强。③免维护蓄电池:目前在车用动力电池中使用较多,其中阀控铅酸蓄电池(VRLA)具有电流大、寿命长等特点。

主要优点:大电流放电性能好;价格低廉;无记忆效应;易于识别荷电状态;

主要缺点:比能量低;寿命短,使用成本高;原料含铅,有污染;充电时间长。

(2)镍氢电池

镍氢蓄电池正极活性物质采用氢氧化镍(NiOH),负极活性物质为贮氢合金(MH) ,电解液为30%的氢氧化钾溶液,电池充电时,正极的氢进入负极贮氢合金中,放电时过程正好相反。在此过程中,正、负极的活性物质都伴随着结构、 成分、体积的变化,电解液也发生变化。

镍氢电池具有不明显的“记忆效应”。记忆效应大大缩小了电池的储存电容量,直接影响电池的使用。即电池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容量会出现衰减,而过度充电或放电,都可能加剧电池的容量损耗。因此对于厂商来说,镍氢电池控制系统在设定上都会主动避免过度充放电,如将电池的充放电区间人为控制在总容量的一定百分比范围内,以降低容量衰减速度。

镍氢电池主要特点:比功率高;无污染;耐过充过放;无记忆效应;温度范围宽;自放电率高;高温性能差;过充过放会排出气体。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3)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使用锂碳化合物作负极,锂化过渡金属氧化物作正极,液体有机溶液或固体聚合物作为电解液。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电池正极和负极之间往返流动。

分类:锂离子电池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种类很多,其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主要有磷酸铁锂电池、钴酸锂电池、锰酸锂电池、三元锂电池。

三元锂电又分NCM/NCA两种材料

NCM:(LiNi0.7Co0.15Mn0.15O2)正极材料由镍钴锰三种材料按比例组合而成;

NCA(LiNi0.8Co0.15Al0.05O2),正极材料是由镍钴铝构成。

两种三元材料的前两者是一样的,都是镍和钴,只有最后一个不同,前者为锰,后者为铝。NCA生产过程中比NCM的生产工艺要求更为严格。

NCM中镍:钴:锰的摩尔比常见为5:2:3或1:1:1,而NCA中镍:钴:铝常见的摩尔比为8:1.5:0.5,由于NCA中铝的含量过少,因此也常称为二元材料。

而NCA中以Al(过渡金属)代替锰,实际是将镍钴锰酸锂通过离子掺杂和表面包覆进行改性,离子掺杂可以增强材料的稳定性,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

制作过程中由于Al为两性金属,不易沉淀,因此NCA材料制作工艺上难度大。由于NCA的技术更高端,生产难度更大。

NCM的生产厂家众多,包括LG和中国的主要动力电池厂家。

锂离子电池规格

GB/T34013-2017《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锂离子电池分类及特点

1)磷酸铁锂电池 — 大量应用,优点:寿命长、充放电倍率大、安全性好、高温性好、元素无害、成本低。缺点:能量密度低、振实密度低(体积密度)。

2)钴酸锂电池,优点:电池结构稳定、容量比高、综合性能突出;缺点:安全性差、成本非常高。主要用于中小型号电芯,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MP3/4等小型电子设备中3C产品。

3)锰酸锂电池,优点:振实密度高、成本低。缺点:耐高温性差,锰酸锂长时间使用后温度急剧升高,电池寿命衰减严重(如日产电动车LEAF)。

4)三元锂电池 — 应用日益广泛,优点:能量密度高、振实密度高。缺点:安全性差、耐高温性差、寿命差、大功率放电差、元素有毒。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锂离子电池构造工艺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锂离子电池构造 – 隔膜: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来,防止两极接触而短路,此外还具有能使电解质离子通过的功能。有厚度均匀性、力学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透气性能、理化性能(包括润湿性、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安全性)等四大指标。隔膜构造--聚烯烃隔膜的结构及特点: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动力电池特性

1)电压/额定电压:公称电压、工作时标准电压。工作电压:电池实际放电电压范围。充电电压:外电路直流电压对电池充电的电压。

2)内阻(mΩ),蓄电池的内阻包括:正负极板的电阻,电解液的电阻,隔板的电阻和连接体的电阻等;动力电池内阻是电池发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影响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因此控制电池内阻至关重要;电池的内阻在放电过程中会逐渐增加,而在充电过程中则逐渐减小。故端电压在放电时低于电池的电动势,充电时又高于电池的电动势。

3)比能量(Wh/kg):单位质量的电极材料放出电能的大小,它标志着纯电动模式下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4)比功率密度(Wh/L):燃料电池所能输出的最大功率除以整个燃料电池的重量或体积,用来描述电池在瞬间能放出较大能量的能力。

5)比功率(W/kg):单位质量的电池所能提供的功率,用来判断电动汽车的加速性能和最高车速,直接影响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

6)循环寿命(次):电池充电一放电循环一周的次数,是衡量动力电池寿命的重要指标。循环次数越多,动力电池的使用时间越长。

7)自放电率(%/月):单位时间自放电量与容量比值。

8)充电特性:充电过程中电压与容量关系。

9)放电特性:放电过程中电压与容量关系。

10)电池安全:电池漏电、热稳定性、电力稳定性

11)热失控:单体电池放热连锁反应引起电池自温升速率急剧变化,不可逆,引起过热、起火、爆炸现象。

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的机理:热失控发生时,各种材料相继发生热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形成链式反应效应,使得电池体系内部温度不可逆快速升高。链式反应过程中,电解液气化及副反应产气造成电池体系内压力升高,电池喷阀破裂后,可燃气体被点燃发生燃烧反应。单体电池的热失控特性表现为其组成材料反应热特性的叠加。

热失控一般是从负极与电解液界面上开始的,但是随着温度的快速升高,这一过程的整体产热量是由正极与电解液的反应主宰的。因此,稳定的正极材料对锂离子电池的热安全性至关重要。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枝晶效应: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穿越隔膜,跳进电解液后,在充电器给予的外电场作用下向负极运动,依次进入石墨组成的负极,在负极表面形成碳锂化合物。当充电速度过快时,锂离子还来不及钻进负极的小洞穴,就在负极附近的电解液中聚集起来,一些靠近碳负极的锂离子就会与电子结合,从而变成金属锂。时间一长,金属锂就会在负极堆积起来、形成像树枝一样的晶体,这种树枝状晶体为“枝晶”。枝晶大到一定程度会刺穿正负极之间的隔膜,一旦刺穿,电池会立即短路,轻者电池报废,重者发生爆炸。

车用动力电池成组技术:满足车辆需求的电池参数设计:HEV(功率型)/EV(能量型)/PHEV(能量功率兼顾型);从整车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单体电池电气连接设计:混连方式/便于制造组装。可靠性:机械连接、固定工艺;防水、防尘、防撞、电磁兼容。电池单体一致性控制与选配。

成组技术发展方向:建立车用动力电池性能指标体系;综合电池多方面性能的参数标准化;电池分选标准化;基于热管理、能量管理的混联配组技术。

热管理技术:目的--电池组温度较高时进行散热;温度较低时进行适当加热,保证低温环境下充放电安全和效率;减小电池单体工作环境差异,保证电池组一致性。

温度控制策略:电池温度分区采集、分级管理。针对不同区域温度变化采取不同级别的措施。

发展方向:传热介质和传热路径优化;低温电池加热技术;热量的产生/传导/耗散规律研究;电/热/化多能量耦合热管理系统设计。

能量管理技术--电池管理系统(BMS):参数检测、状态估计、在线诊断、安全控制与报警

电池状态检测与估计:对象--单体电池、电池组

估计阶段不同,方法、运算量、精度有所不同:①行驶时:状态估计器;②静置时:均衡、利用VOC校正SOC;③充电时:均衡、更新初始SOC;④车检时:以试验数据更新SOH估计。

发展方向:电池不一致性的低成本、高精度状态估计技术;面向不同用户特征(充电频率、平均形成)、不同工况(动力型、寿命型、续航型)进行不同能量管理策略;结合车联网、大数据等技术。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动力电池与热管理:动力电池的最关键性能指标是能量密度(Wh/Kg),不断提升中,车辆实际续航能力受热管理(Thermal Management)能力影响极大——充/放电过程发热大、温度高,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原则上应控制在0℃~+55℃。

电池热管理定义:通过温度检测、开关充电回路、启停加热/散热等措施使电芯温度范围稳定在合理范围内。

解决方案:保障电池安全之热管理技术:①第一层面:单体电池电芯层面, 选择合适电芯(镍氢电池、磷酸铁/三元锂离子/锰酸铁锂电池)、内部隔膜材料。②第二层面:电池模组热量控制,主动 /被动+导热材料,加强电池的加温和散热能力,保证每个电池单体工作在合 适的温度范围内和保持电池箱内合理的温度分布,避免单体级别的热失控扩展到整个电池系统的热失控级别

安全保障技术

碰撞安全:分区构造车体,多重机构保护。

强电安全:避免直接接触:布局、绝缘。避免间接接触:等电位。

电流保护:智能开关、保险丝。

热安全:热安全性能预测,动力系统整体隔热。

发展方向:电池安全性全面检验及认证方法;基于量产型传感器的实时监测与诊断技术;非解体、无损健康诊断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整车嵌入式安全管理系统。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导热材料(胶、垫片)分类应用

导热材料的四种作用:①为动力电池提供防护效果;②实现安全可靠的轻量化设计;③热管理辅助;④帮助电池应对更复杂的使用环境。

导热灌封胶:通过对模组的整体灌封,将热量从电池模组传导到散热壳体上,借助灌封胶的高介电强度的优点,能在模组设计中减少间隙的大小;耐受热冲击,固化时收缩率极低,可靠保护电子元件

导热-结构胶粘剂(胶或导热垫片):提升设计灵活度,不受机械夹具的约束,能够粘合各种基底材料,令设计更加从容,降低对紧固件的需求,从而简化电池模组设计,优化冷却系统。

导热间隙填充材料(胶或导热垫片):填充电芯、壳体之间的间隙,缓解由温度差异和弯曲变形引发的应力,缓冲运行振动,可挥发的硅氧烷含量可以控制在ppm级别。

电池灌封用胶分类

聚氨酯灌封胶:毒性较大,容易使人产生过敏症状,生产制作需要十分注意。

环氧灌封胶:粘接强度高,防盗版;固化放热大,易有应力,抗冷热变化能力较弱,受冷热冲击时胶体可能开裂,水分、湿气可能渗入到电子元器件内,造成隐患或故障。

有机硅型灌封胶:

汽车行业: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及发展方向(附25页报告)-有驾

动力电池研究新动向

石墨烯-锂离子电池,石墨烯 - 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组成六角型呈蜂巢晶格的二维碳纳米材料,①概念:以石墨烯为电池负极的基本单元材料。②特点:石墨烯基电极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电子传输通道和离子传输通道,利于锂离子电池功率性能提高。③优势:石墨烯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电学性能,利于实现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成本低廉、安全可靠。④挑战:大功率充电。

避免电解液的高温分解;电池正极采用单晶三元材料,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采用石墨烯可实现锂离子电池与环境间的高效散热。

纳米线电池,①概念:以纳米线(硅纳米线、金纳米线等)复合材料取代传统的石墨阳极。②特点:纳米线可避免金属锂与材料反应,解决了电极充电膨胀问题。③优势:循环寿命长,容量损失小。④挑战:材料制备、生产技术尚不成熟,工艺需要提高。

锂硫电池,①概念:锂硫电池以硫为正极反应物质,以锂为负极。②特点:理论比容量高,环境友好。③优势:原料丰富,成本低廉。④挑战:单质硫容易流失,电极反应活性低。

空气电池,①概念:以金属为阴极,以多孔活性炭作为阳极介质,氧化剂取自空气中的氧气。主要包括锌空气电池、锂空气电池、铝空气电池。②特点:能量密度高,如锂空气电池能量密度可达到普通锂离子电池的10倍。③优势:免维护,耐恶劣环境。④挑战:循环寿命较短,功率密度小。

锌空气电池,①阴极:起催化作用的碳从空气中吸收氧。②阳极:锌粉和电解液的混合物,呈糊状。③电解液:高浓度的氢氧化钾水溶液。④隔离层:用于隔离两极间固体粉粒的移动。绝缘和密封衬垫 - 尼龙材料。电池外表面 - 镍金属外壳,具有良好的防腐性的导体。

锌空气电池具有安全、零污染、高能量、大功率、低成本及材料可再生等优点,其缺点:①使用成本相对高,充电过程相对复杂。机械充电要将锌电极取出在专用充电槽中充电,操作复杂。②实际使用寿命短,电池密封困难,易漏液;锌空气电极必须制成多孔电极吸附氧气,也吸附部分二氧化碳,使电解液碳酸盐化,效率大大下降。③批量生产加工工艺不够成熟。

固态锂电池,聚合物锂盐固态电池、氧化物玻璃体系固态电池、硫化物玻璃体系固态电池、Nasicon体系氧化物玻璃陶瓷固态电池、LI2S-P2S5基质固态电池体系、陶瓷固体电解质体系(Nasicon/钙钛/Thio_x0002_lisicon/garnet类型)。

①概念:电解质为固态的锂离子电池。②特点:功率密度、能量密度大。③优势:封存简单降低成本,安全性提高,易于电子控制。

④挑战:单质硫容易流失,电极反应活性低。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taCD-98J2E3RnEk_cTXbjw 提取码: brix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