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中国汽车出口到俄罗斯的数量猛增,确实弥补了当地市场的空缺。但是,俄罗斯媒体有篇报道就直指问题,认为咱们的车在耐用性方面只和德国车的一半差不多,还特别容易出现生锈情况,整体的品质跟欧美车比起来还差点儿。到底怎么回事呢?
俄罗斯媒体联合测试机构曾实地走访了全国多个地方,对十七个中国汽车品牌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五个品牌的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锈蚀现象,部件也开始老化。跟德系车一比,明显差距,寿命基本只有对方的一半。
俄罗斯的冬天特别冷,又经常在路上洒盐,防腐蚀的要求就高一些。中国一些车型在这方面适应能力不太强,发动机寿命也相对较短,差不多五到七年就得换,而欧美品牌的车可以用到十到十五年。
出租车司机说呀,中国的车在寒冷天气里启动挺费劲,电子零件也容易出问题。在国内,这种情况还挺普遍,本平台上关于生锈的投诉不少,占了大概三成左右,涉及各种品牌和车型。年检政策挺严格的,老旧车辆更容易被淘汰。中国的汽车平均使用时间在六到八年左右,而在美国,能开到十二年以上都算正常。
耐用性测试得结合当地环境来看。俄媒那份报告是依据数据做的,从二零二二年开始,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猛增,到二零二四年已经突破一百万辆,但质量适应性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专家说,俄罗斯车主对汽车的要求挺高,习惯用德系车居多,一比之下中国车的短板就挺明显的了。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挺晚,但发展得飞快,不得不说得一步一个脚印,把短板慢慢补足。
容易生锈的原因,主要是在材料和制造工艺上。有些厂家为了省钱,选用普通钢材,防腐涂层又薄,一遇盐雾和潮湿就受不了。电泳工艺跟不上,车身的防护能力就打折扣,特别是在俄罗斯沿海和北方这些路况差的地方,锈蚀问题特别明显。
整体品质比不上欧美,主要和发动机的耐久度以及零件的匹配有关,低温环境下老化的问题也更严重。市场上的反馈很直白,俄罗斯的车主用中国SUV五年后,车身上普遍出现大面积锈斑,而同期的德系车还算不错。而且,维修开销也不低,五六年后容易超过新车价,影响了整体口碑。
在国内反映中,沿海地区的用户 complains 车身容易锈蚀,有时候售后还会推说是用车不当。政策方面,年检时淘汰了不少老旧车辆,也算间接缩短了车的寿命。欧洲和美国的车子会用不少防腐合金,涂装的标准也挺高,中国品牌得赶紧向这些方面学学。
到了2024年,中国电动车出口突破两百万辆,高价车型的比例也在提高,但耐用性方面的质疑影响了不少消费者的信心。讲得实话,这些反馈挺有道理的,中国车从跟随到并跑,材料方面的升级确实慢了点。车企们得明白,不能为了压缩成本而牺牲质量,出口过程中适应环境才是重点。国内用户也很关心实用性,关于锈蚀的问题反映出厂家也在不断改进。
现在中国汽车工业正忙着弥补短板呢,像吉利和长城这些品牌在俄罗斯坚持四五年都没出啥大毛病,有的车型能跑到十二年。新能源方面,比亚迪和蔚来的碰撞测试表现不错,防腐性能也快赶上国际水平。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让它的电动销量稳坐全球第一,小米的SU7用压铸车身,直接对标特斯拉。出口的高端车型越来越多,逐步打破曾经低质的印象。而且,镀锌钢板加注蜡的工艺,也让一汽大众的车型证明了效果。
中国车企投入越来越大,技术更新也飞快,从追求性价比到注重品质提升都在加码。售后服务方面,建立了长时间的质保机制,比如德系品牌的十二年防锈保障,责任落实得靠谱,让消费者用得更放心。
批评其实是推动的动力,在中国制造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那些短板逐渐转化成了优势。电动车领域终于迎来了转折点,比亚迪ATTO3在欧洲的销售表现不错,而小米在雪地测试中表现稳妥,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品牌的实力在不断提升。
2024年明显有了提升,讲究品质才是真的硬本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