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时,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无疑是聚光灯下的焦点。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翻阅2024年的汽车出口数据,一个可能会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的事实便会浮出水面:在海外市场,有一家中国车企的销量表现得异常抢眼,它就是奇瑞。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总出口量达到了惊人的640万辆,其中奇瑞一家就贡献了114万辆。
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比亚迪的43万辆,甚至比比亚迪、长城汽车和吉利汽车三家的出口量加起来还要多。
这个曾经在国内市场因为一些质量问题而被消费者调侃的品牌,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成为海外消费者眼中的“宠儿”,甚至在一些国家市场取得了堪比丰田的地位?
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的运气,而是一部长达二十多年的,充满远见、坎坷与坚持的奋斗史。
故事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01年的北京国际车展。
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奇瑞汽车带着他们第一款轿车“风云”亮相。
在展会上,一位名叫萨米尔的叙利亚商人对这款外形尚可、价格极具潜力的中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这样的产品带回叙利亚,一定能打开市场。
为了能谈成这笔生意,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从北京一路追到奇瑞位于安徽芜湖的总部,得知负责人尹同跃正在上海,他又毫不犹豫地赶赴上海。
最终,他的执着打动了奇瑞,双方签订了一份10辆车的出口订单。
虽然数量微不足道,但这10辆车却承载着非凡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走出了国门,为后来中国汽车波澜壮阔的出海征程拉开了序幕。
此后,奇瑞在叙利亚的市场迅速打开,从2002年的1000辆增长到2003年的3000辆,这阵来自东方的“风云”在遥远的中东市场站稳了脚跟。
当然,奇瑞的早期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
早在1999年,奇瑞的第一辆整车就已经下线,但由于没能进入当时国家严格管控的汽车生产目录,这辆车根本无法合法上市销售,面临着“出生即夭折”的窘境。
为了获得一个合法的“户口”,奇瑞不得不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将公司20%的股份转让给上海汽车集团,通过挂上“上汽奇瑞”的招牌,才得以进入市场。
没想到,2001年上市的奇瑞风云凭借着比当时主流的桑塔纳、捷达等车型便宜近三分之一的巨大价格优势,一炮而红,当年就卖出了2.8万辆,成为车市的一匹黑马。
然而,这种依附于人的方式也埋下了隐患。
由于风云的部分零部件与上海大众共享供应商,德国大众方面对此提出了异议,最终导致上汽为此付出了不菲的代价。
紧接着,奇瑞推出的经典小车QQ,又因为外观与通用汽车旗下的雪佛兰SPARK高度相似而引发了新的纠纷。
这一系列事件让奇瑞的管理者深刻地认识到,依赖别人的资源和设计终究会受制于人,要想真正地立足,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已经具备一定市场规模和实力的奇瑞选择与上汽集团“分家”,开始独立发展。
也正是在这一年,奇瑞成立了国际公司,并与伊朗签订了以散件组装(CKD)方式进行合作的协议,正式将海外业务提升到战略高度。
为了真正摆脱技术上的束缚,奇瑞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具风险的决定。
2002年,公司将全年赚取的10亿元利润全部投入,与奥地利AVL公司合作研发属于自己的发动机。
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其研发难度之大、投入之高,让当时国内绝大多数车企望而却步。
奇瑞的这一场豪赌,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们不仅获得了发动机技术的完整知识产权,打造出了著名的ACTECO系列发动机,更在2006年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向美国出口了5000台发动机。
这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核心部件,第一次打入了全球技术壁垒最高的发达国家市场,为奇瑞后续的技术发展和品牌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具体的海外市场开拓策略上,奇瑞表现出了清晰的思路和务实的态度。
他们深知,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品牌,在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上无法与欧美日韩的百年老店相抗衡。
因此,他们没有一开始就去硬碰欧美等成熟市场,而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将重心放在了叙利亚、阿尔及利亚以及后来的俄罗斯、东南欧等对价格更为敏感、市场竞争尚不充分的发展中地区。
在这些市场,奇瑞凭借着极高的性价比优势,迅速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在进入方式上,奇瑞大量采用散件组装的模式,即将汽车零部件出口到目标国家,在当地建立组装厂进行生产和销售。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规避当地高昂的整车进口关税,降低成本,还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税收,受到当地政府的普遍欢迎,是一种双赢的智慧之举。
这种“不求快,但求稳”的务实打法,让奇瑞在海外的根基越扎越深。
当然,全球化的道路上不可能没有挫折。
2014年,奇瑞在巴西投资兴建了其首个全资控股的海外工厂。
本以为可以大展拳脚,但由于对当地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劳工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工厂投产后连年亏损,还时常面临罢工的困扰。
最终,奇瑞不得不将工厂50%的股权出售给当地的合作伙伴,才使项目得以继续运营。
巴西的这次“学费”给所有致力于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了个醒:海外投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的输出,更是一场对当地社会生态的深度适应和融合,本土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2021年开始,奇瑞的海外业务迎来了真正的爆发式增长。
特别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许多西方汽车品牌相继撤出俄罗斯市场,为深耕当地多年的奇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凭借着早已建立的销售网络、良好的用户口碑以及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奇瑞迅速填补了市场空白。
2024年,中国对俄出口的116万辆汽车中,奇瑞品牌就占据了超过30万辆,成为当地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这种成功,是长期坚持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奇瑞,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依靠性价比打天下的“老实人”。
他们通过“瑶光2025”战略,计划5年投入10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领域全面发力,并形成了覆盖不同细分市场的星途、捷途、iCAR等多元化品牌矩阵,甚至与华为合作推出了智界品牌。
技术实力和产品布局的完善,让奇瑞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都拥有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与丰田、现代起亚等年销近千万辆的全球汽车巨头相比,奇瑞在总体规模和品牌价值上仍有差距,但它用二十多年的坚持,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成功出海之路,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全球化崛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范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