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那股子“房地产野蛮生长”的劲儿,如今是不是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又卷土重来了?
我看着这“数据狂欢”的营销套路、“跨界涌入”的投机热潮、“依赖政策”的生存逻辑,总感觉似曾相识。
只不过,新能源汽车披着“新质生产力”和“双碳战略”的华丽外衣,让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更容易被狂欢的声浪所掩盖。
那么,这股新能源汽车的浪潮,究竟是真能托起中国经济的翅膀,还是又一场虚无缥缈的泡沫?
“数据魔术”与“蹭风口”:当造车变成流量游戏
我们不妨先从最直观的营销手段说起。
现在,打开任何一个新能源车企的社交媒体账号,你看到的往往是铺天盖地的“战报”——某品牌单月销量破万,某款车型在细分市场遥遥领先,员工朋友圈里“喜报”刷屏。
可你仔细扒一扒,这些数字里总藏着点“玄机”。
把还没交付的“订车量”当成“销量”,把出口到海外的订单也算进国内交付,这种“数据洗澡”的操作,简直就是当年房地产开发商把“认购量”记作“成交量”,把“待售房”包装成“热销盘”的翻版,不是吗?
比这营销更惹人眼球的,是那股子跨界造车的热潮。
还记得十几年前吗?
做空调的、卖电器的、甚至卖牛奶的,都想在房地产这块大蛋糕里分一杯羹。
如今呢?
做手机的、造电池的、搞互联网的,纷纷宣布要“下场造车”。
我不是说跨界一定不行,但很多企业的做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他们既没有在核心的“三电”技术上深耕多年,也没有多少汽车制造的经验,就找个传统主机厂代工,贴个牌子就敢推出新车。
这本质上,不就是把造车当成了一个“蹭风口”的流量生意吗?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跨界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把汽车这种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重资产行业,当成房地产那样“拿地就能赚差价”的快钱生意,那就本末倒置了。
汽车的安全性、稳定性,可不是靠资本堆砌就能一蹴而就的。
当年那些跨界房地产的,大多是奔着土地红利来的,赚了快钱就跑。
现在一些新能源跨界者,恐怕也是抱着类似的心态,这对于行业健康发展,可不是什么好事。
政策的“双刃剑”与资本的“迷魂汤”
如果说营销是表面上的相似,那么政策依赖和资本玩法,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更深层的“共鸣”所在。
回想2010年之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高一辆车能拿到六万块的补贴。
初衷当然是为了培育新兴产业,可随之而来的却是“骗补门”事件。
有的车企为了套取补贴,把电池拆了又装,装了又拆,一辆车反复申报;有的甚至制造“空壳车”,连电机都没有,就为了骗取国家资金。
这种“政策套利”的行为,与当年房地产企业依靠“棚改货币化”、“土地财政”来赚取政策红利,简直是如出一辙。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资本市场的“地产式玩法”也开始渗透进来。
如今,一些企业已经将工业用地视作房地产的“储备地块”,打着造车的名义,实则在玩弄银行资金的杠杆魔术,这套“空手套白狼”的把戏,不正是当年房地产商的惯用伎俩吗?
还有些新势力品牌,仅凭区区200亿的注册资本,就敢撬动2000亿的投资,甚至创始人还得意洋洋地宣称“用银行的钱赌未来”。
更有甚者,将研发费用全部计入“资本支出”,通过财务手段将经营现金流伪装成正数。
这些操作,不就是当年房地产商“明股实债”的翻版吗?
笔者始终认为,政策的扶持应当是“扶上马,送一程”,而非“喂饱了就让你躺平”;资本的注入,理应是“助力研发”,而非“投机套利”。
一旦行业将重心放在钻政策空子、玩弄资本游戏上,真正的技术创新反而会被边缘化,这才是最令人忧虑的。
出口的“尴尬”与消费的“隐忧”
聊完了这些虚晃的“狂欢”和潜在的“风险”,我们不妨回归现实,谈谈新能源汽车真正的“未来”在哪里。
不少人认为,新能源汽车比房地产更有前途,因为它可以出口。
然而,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却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772万辆,其中中国市场消化了527万辆,占比高达近七成。
而剩下的244.9万辆海外市场,中国品牌仅抢占了31万辆,海外真实影响力不过4%!
这组冰冷的数据背后,暴露了中国新能源出口的“短板”——我们大多依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在高端市场,依然被特斯拉、BBA这些老牌劲旅牢牢占据。
更有甚者,一些车型出口后因质量问题频遭投诉,这无疑是在砸“中国制造”的口碑。
要知道,国内市场总有饱和的一天,出口才是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
但如果仅仅依靠低价竞争,就像当年房地产只靠“高周转”赚取快钱,一旦失去核心竞争力,迟早会遭遇危机。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更需要警惕的是潜在的“洗牌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目前国内129个新能源汽车品牌,最终能存活下来的可能不足20家。
这意味着,那些急功近利的跨界玩家、那些仅靠融资“吊命”的企业,终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届时,这些企业的车主,他们的售后服务该找谁?
零配件又从哪里来?
因此,笔者常常劝告身边想购买新能源车的朋友:不要被那些“网红车型”和“低价噱头”所迷惑,优先选择那些拥有扎实技术沉淀、并且深耕新能源领域十余载的品牌。
毕竟,汽车作为一项要陪伴我们五六年甚至更久的消费品,选择一个靠谱的品牌,就是在规避未来的“售后大坑”。
回归实业,方能行稳致远
新能源汽车与房地产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技术突破”和“全球市场”的广阔前景,这也是国家对其寄予厚望的根本原因。
然而,如果行业依旧沉溺于“营销内卷”、“政策寻租”和“资本投机”的泥沼,那么这份宝贵机遇,很可能就会被白白浪费。
未来,唯有那些能够沉下心来,专注于研发、踏实地打磨产品、并认真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洗牌中脱颖而出。
整个行业,也亟需走出房地产式的“狂欢”,回归到“实业的本质”。
毕竟,中国经济不需要第二个“房地产泡沫”,而是需要一个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健康发展的新能源产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