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车企被申请破产重整!这一次,是曾经的“军用重卡鼻祖”、中国重卡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上汽红岩。
7月1日,上海新动力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上汽红岩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严重资不抵债,已被债权人向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法院已受理。消息一出,业内哗然。这个诞生于三线建设年代、曾填补国内18吨级重卡空白、一度年销破3万辆的“工程车王者”,如今却走到了生死边缘。
各位车友,听到“红岩”这两个字,你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是上世纪军绿色的CQ261?是2010年高调亮相的杰狮?还是今天在鄂尔多斯煤场里跑氢能重卡的那抹蓝色身影?我今天不讲风阻系数,也不算三电成本,就想带大家坐进驾驶室,聊聊这台“老兵”的故事。
驾驶室里的“红岩精神”:从军用底盘到智能座舱
如果你开过早期的红岩卡车,一定会对那个“硬核”驾驶室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红岩引进德国曼恩技术,推出的CQ30.290,是我国第一代大马力重型卡车。那会儿的驾驶室,说好听点是“坚固”,说直白点就是“像坦克”。没有空调,座椅硬得像板凳,方向盘重得要用两只手掰。但就是这辆车,拉得了导弹,扛得住山路,成了基建狂魔时代的“开路先锋”。
我曾试驾过一台2015年的红岩杰狮C500,虽然内饰已经现代化了不少,但那种“厚重感”依然在。中控台用料扎实,按键反馈清脆,不像某些品牌为了“科技感”把所有功能塞进屏幕,结果司机戴着手套还点不准。红岩的设计理念,一直是“实用至上”——你要拉几十吨的货,在戈壁滩上跑一整天,车机系统花里胡哨有什么用?能用、耐用、好修,才是王道。
但时代变了。2020年后,红岩的销量从6.3万辆一路滑到5511辆,掉出行业前十。为什么?我问过几位老司机,他们的回答惊人一致:“现在买车,不光看拉货,还得看舒服、看省油、看智能。”
困局:被“自卸车”困住的巨人
红岩的问题,出在“太专一”。2016年上汽集团控股后,明确聚焦工程车和特种车,结果三年内拿下工程车市场份额第一。这本是好事,可当基建投资放缓,工程车需求萎缩,红岩的“拳头产品”——自卸车——就成了沉重的包袱。
我认识一位山西的卡友,老李。他2021年买了辆红岩金刚自卸车,当时看中的是“皮实耐造”。但去年开始,工地少了,活儿难接,他想转行跑干线物流,却发现红岩的牵引车产品线太弱,油耗比解放、重汽高,售后服务网点也少。最后他只能低价转手,换了一台一汽解放J6P。
这就是红岩的困境: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应变能力差。当行业从“工程车为主”转向“多元化+新能源”,红岩没跟上节奏。2022年到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超60亿元,2024年亏损达21.9亿元(数据来源:动力新科财报),这数字,比很多中小车企的全年营收还高。
突围:氢能重卡是“救命稻草”吗?
面对危机,红岩不是没努力。他们搞新能源,搞氢能,甚至想和德国马基路斯合作做高端消防车。最引人注目的是鄂尔多斯20亿元氢能重卡基地,计划到2025年推出37款新能源车,落地超万台氢能重卡。
听起来很美,对吧?但问题来了:氢能重卡现在成本多高?加氢站多少?续航多少?暂无相关数据。我查了公开资料,目前全国加氢站不到400座,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内蒙古少数城市。而红岩的氢能车,主要应用场景是矿区、港口等封闭场景,离大规模商用还有距离。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新能源重卡就“接地气”多了。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重卡销量超4万辆,市场份额24%,行业第一(数据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人家靠的是成熟的电动技术、庞大的充电网络和精准的城配物流定位。红岩想靠氢能“弯道超车”,野心不小,但风险也大。
对比竞品:红岩 vs 解放 vs 比亚迪
我们来横向对比一下:
维度 上汽红岩 一汽解放J6P 比亚迪电动重卡
核心优势 工程车耐用、底盘扎实 品牌强、保值率高、服务广 电动技术成熟、使用成本低
短板 产品线窄、新能源布局慢 油耗偏高、内饰老旧 续航焦虑、充电时间长
适合场景 矿山、工地自卸 长途干线物流 城市配送、短途运输
你看,红岩的定位其实很清晰:工程场景的“特种兵”。但问题是,这个“特种兵”现在没仗打了。而解放是“全能战士”,比亚迪是“新锐刺客”,一个稳扎稳打,一个快准狠,红岩夹在中间,不上不下。
重整,是终点还是新起点?
现在,法院已经受理破产重整申请。各位车友,这事儿你怎么看?重整成功,就能起死回生吗?我看未必。重整能解决债务问题,但解决不了产品力、市场策略和行业趋势的问题。
但换个角度看,红岩有它的“家底”:60年的重卡研发经验、与曼恩的技术渊源、在工程车领域的口碑、还有上汽集团的资源支持。如果能借重整之机,彻底转型,聚焦新能源+智能驾驶,或许还有机会。
我听说,新上任的董事长杨怀景,同时也是上汽大通的掌舵人。上汽大通在轻客和新能源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如果能把这套经验复制到红岩,搞不好真能“老树发新芽”。
给卡友们的建议:理性消费,安全第一
如果你是卡友,正在考虑买车,我的建议是:别只看品牌情怀,更要看实际需求和运营成本。红岩的车,皮实是真,但保值率、油耗、服务网络,也得算进去。别为了省几万块,最后每年多花十几万油钱。
另外,安全驾驶永远是第一位的。重卡不是玩具,方向盘后面是家庭、是责任。再好的车,也抵不过一次疲劳驾驶。
问答时间
有车友问我:“红岩重整后,我的车还能保修吗?”
我查了公告,目前上汽红岩仍在正常运营,售后服务应该不受影响。但长期如何,需要进一步确认。
还有人问:“氢能重卡未来能普及吗?”
我的看法是:短期内难,长期看有机会,但前提是加氢成本降下来,基础设施跟上。否则,就是“叫好不叫座”。
结语:老兵不死,只是转型
红岩的故事,是中国商用车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军用底盘到合资重卡,从工程王者到破产边缘,它见证了时代的辉煌,也承受了转型的阵痛。
上汽红岩会消失吗?不一定。破产重整不是破产清算,它还有机会。但能不能抓住,就得看上汽集团怎么下这盘棋了。
各位车友,你觉得红岩还有救吗?如果你是决策者,你会怎么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我会一一回复。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