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三菱汽车宣布结束与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的合资合作,那“日系汽车的佼佼者”曾经备受追捧,但如今一下子跌出了神坛。
其实早在东安三菱的股份全部被长安汽车买下的时候,这家曾经支撑了大半个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发动机企业,就已经不再耀眼,失去了过去的光彩。
曾几何时,国内每十辆自主品牌汽车里就有四辆搭载着三菱的“心脏”,那句“买发动机送车”的笑话背后,是这家日系品牌在中国市场长达二十年的技术霸主地位。
原本被国产车企尊称为“技术奶爸”的三菱,竟在短短几年之间,从年销售上十几万辆掉到不到一万辆,最终只能悄然退出市场,只剩下维权无门的消费者和不得不失业的员工。
中国汽车圈的“技术教父”
在90年代末的中国汽车圈子里,自主品牌还刚刚开始起步,反倒是三菱凭借着它的发动机技术,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日系车企之一。
那会儿的国产车,最缺的就是一颗“可靠的心脏”。三菱供应的发动机,就像一场及时雨,帮众多自主品牌缓解了燃眉之急。
1997年,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公司成立,专注于生产4G6系列发动机,这些产品很快就成为当时自主品牌争抢的“宠儿”。
那会儿,汽车媒体也是这么说的:“长城、比亚迪、江淮这些品牌的第一款车型,几乎都是靠着三菱的发动机才熬过来。”
尤其是比亚迪F3,装上东安三菱的1.5升发动机后,一下子变成当时的销量黑马,年销量突破五万辆,搞出了自主品牌轿车的销售奇迹。
在越野车圈里,三菱那可真是个传奇。到了1996年,北京吉普推出了自主生产的帕杰罗Sport(V31、V33型号),凭借着出色的越野表现,马上就成了政府采购和武警部队的首选车款。
那些日子里,能拥有一辆帕杰罗,算是不少人的心头好呀。
那会儿的三菱帕杰罗,在越野界可是有“海拔5000米以上还能稳如泰山,毫无高原反应的神车”之称,就连最艰难的可可西里科考队都用它做保障车。开着帕杰罗的老司机,脸上都带着一股自信,觉得技术上挺牛逼的。
那会儿的三菱,不用怎么费劲推销整车,只靠发动机业务就能在中国市场赚得干干净净,挺有“拿了饭碗就不愁吃穿”的意思。它就像一位严师,给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上了关于发动机技术的第一堂课,让他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傲慢与偏见
就在自主品牌公司拼命向三菱学习技术的时辰,三菱自身却踩了个大坑——它一直把自己当成“技术提供者”,而不是“市场的玩家”。
这种想法让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变革速度估计得太轻了。在他们眼里,中国的汽车厂商会一直依赖自己的发动机技术,所以根本不觉得有必要花太多心思去了解中国车主真正关心的那些需求。
当时日本高层一直觉得,只要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中国市场的大门就能一直向他们敞开,他们对中国同行提出的本土化建议基本上都不搭理,置之不理的态度挺明显的。
这种自以为是直接体现在产品上面。当别的品牌纷纷为中国市场做出调整时,三菱却一直我行我素,毫不在意。
就拿主力车型欧蓝德来说吧,这车在国内市场已经九年没做大幅度的更新换代了,内饰设计显得比较落后,科技配置也不丰富,跟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差得挺远。
有车主在论坛上抱怨:“我2022年买的欧蓝德,一坐进车里还以为回到了十年前。那小尺寸的中控屏,反应慢得能泡壶茶;内饰的塑料感特别强,就像低配的出租车似的。”
这会儿,中国本土品牌可在暗自蓄力呢。比亚迪、吉利、长城啥的,一边搭载着三菱的发动机,一边拼命搞自主研发,真是两手抓,两手硬。
比亚迪一出手,骁云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0%,这下三菱的看家本领,估计也就没什么新鲜感了。
更让三菱有点措手不及的是,中国品牌在电动化方面发展的那叫一个快。2015年,还在为中国市场推燃油版欧蓝德的三菱,早就在比亚迪那儿看到第二代双模混合动力技术了。
等到三菱在2022年终于推出首款纯电动车阿图柯时,比亚迪早就月月实现20万辆新能源车的销售量了。
三菱就像个在课堂上打盹的老教授,等醒过来一看,发现学生们都已经赶超了自己。
错过时机的无奈退场
等到三菱真正察觉到事态的紧急,已经错过了调整策略的黄金时间段。
2012年,三菱和广汽集团合作成立了广汽三菱,想通过在国内本土化生产扭转一下局面。不过,那时候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再是他们幻想中的一片蓝海了。
不光咱们的品牌在崛起,其他国家的合资品牌也都早早布局好了市场,纷纷占领了一席之地。
接下来这家公司一直表现得不太理想,产品线单一、更新慢,销量总是差强人意。到2020年以后,国产品牌在SUV市场大展宏图,三菱的最后一块阵地也被攻占了。
到2023年,广汽三菱宣布暂停生产进行整顿,员工可能会被裁减或调岗,公司负债已经超过14亿元。
当年,湖南智享汽车管理有限公司取代了原来的名字,那个曾经代表辉煌的“辉煌”两个字也不再出现在合资公司的名字里。这一连串的变动,被业内普遍认为意味着三菱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的迹象。
在推进电动化转型方面,他们的表现让人挺失望的。第一款纯电动车阿图柯一出来,就因为价格偏高、续航表现一般、智能化水平落后,被很多人批评不已。
有媒体试驾后指出:“阿图柯的智能化水平,甚至比国内同价位的车子还要差三分之一,这样的产品实力,怎么去争市场呢?”
反过来看国产新能源车企,这段时间可是拼了命地搞业绩。比亚迪靠着刀片电池和DM-i技术,把销量搞得火热,蔚来、小鹏、理想这些也在智能化方面树立了新的标杆。
就连日系的丰田和本田,也都在加快在中国搞电动化的步伐。
三菱的挫败,归根到底就是对中国市场缺少应有的敬重和敬畏。它一直把自己当老师,却没意识到中国市场早已变成了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优等生”。
结语
如今,那些曾经靠三菱发动机撑起的自主品牌,早就搞出了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平台。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长城的柠檬平台、吉利的雷神电混,各项参数都比当年“老师”更厉害了。
或许,三菱的经历最能证明那句话:市场从不亏待那些用心琢磨的学生,也不会宽容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