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车密集上市,它们带来了更强的动力、更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更高档的内饰材质以及更丰富的舒适性配置,但令人惊讶的是,价格标签却几乎维持不变。
这种“增配不加价”的策略,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阳谋”,正悄然重塑着市场的竞争法则。这不再是赤裸裸的价格拼杀,而是一场关于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技术储备和品牌价值的综合实力比拼。
它像是一场隐晦的“内卷”,将车企逼入一个全新的、更加考验内功的战场。这究竟是车企在激烈竞争下回馈消费者的短期福利,还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饮鸩止渴式的商业策略?
作为新能源市场的领导者,比亚迪是“增配不加价”策略最坚定的践行者。从2025款海豚到宋L EV,比亚迪明确打出了“升级不加价”的旗号,依托其强大的垂直整合供应链和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使其能够在不牺牲过多利润的前提下,持续提升产品力。
以理想、小鹏、智己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同样是这场竞赛的核心玩家,在进行年度改款时,也往往会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对芯片、屏幕、座椅舒适性等方面进行升级,以此回应市场反馈和竞争压力。
这种做法满足了消费者对科技感和新鲜感的高要求,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热度。麦肯锡的报告也指出,超过80%的消费者认为单纯的价格战对购车决策没有积极作用,他们更关注品质和价值。所以面对自主品牌的强大攻势,合资与传统品牌也不得不加入这场“价值战”。
福特锐界L在推出新款车型时,就通过增加配置的方式提升性价比,使其在同级SUV中更具竞争力。同样,领克品牌的多款车型在更新换代时,也采用了增加科技配置、优化动力总成而不大幅提价的策略。
在整个市场向“价值”看齐的大背景下,即便是拥有深厚品牌积淀的传统车企,也必须放下身段,积极迎战。并且随着新能源渗透率持续上升和市场增速放缓,存量市场的博弈也变得异常残酷。
同时,监管层面对恶性价格战的警示,也让车企倾向于采用更温和、更隐蔽的竞争方式。而消费者在经历多轮市场教育后,变得愈发成熟,他们不再仅仅关注绝对价格,而是更加看重质价比和综合价值。
当然车企敢于推行此策略的底气来源于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随着供应链的成熟和规模效应的显现,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成本也在持续下降,平台化、模块化的研发与生产模式也大幅降低了新车型的开发成本。
虽然“增配不加价”策略为车企在不提高售价的前提下增加配置,提供了宝贵的利润空间。但是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为消费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甜蜜”的同时,也给车企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烦恼”。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能以相同的预算,购买到配置更高、技术更先进的汽车产品,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价值提升。这种策略精准地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吸引力和购买意愿。
对于车企而言,这是一个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绝佳机会。通过主动提升产品价值,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刺激销量、提升市场份额,还能塑造一个“厚道”“宠粉”的品牌形象,积累宝贵的口碑资产。
然而,这份“甜蜜”的背后,是车企正在承受的巨大财务压力。中国汽车行业本就面临盈利难题,行业整体利润率仅为4.1%,远低于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这正是“增配不加价”策略对财务报表的直接投射。
例如理想汽车,其财报便显示毛利率从2023年的22.2%下降至20.5%左右。财报分析指出,这与产品组合变化及定价策略调整有关,部分车型为了增强竞争力进行了降价或变相的价值提升。
尽管理想仍保持着健康的盈利状态,但毛利率的下滑已然敲响了警钟。与理想不同,比亚迪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垂直整合能力,在推行“增配不加价”的同时,依然维持了相对稳健的财务表现。
其2024年第四季度的财报显示,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毛利率仍保持在17%~19%的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压力,而是其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单车利润的下滑。
“增配不加价”作为“内卷”的高级形态,加剧了行业效益下降的困境。对于那些在品牌、技术、规模上均不占优势的车企而言,跟进这一策略意味着“流血”求生,不跟进则意味着被市场边缘化,陷入两难境地。
综合来看,“增配不加价”策略是一场典型的“消耗战”。短期内,它能够为车企带来销量和口碑的增长,帮助其在残酷的淘汰赛中获得喘息之机。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市场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说“增配不加价”是当前市场“内卷”的必然产物,那么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则必须寻找到超越这种低维度竞争的破局之路。单纯堆砌配置的“价值战”终将走向同质化,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能够创造并引领新价值的企业。
它考验的不仅是车企的营销智慧,更是其全方位的体系能力。从研发端的平台化降本,到采购端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再到制造端的精益化生产水平。这场“烦恼”的游戏最终将导致市场加速洗牌。
麦肯锡《2024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明确指出,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进化”,而非简单的“内卷”。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在下降,对产品品质、技术创新和品牌体验的追求在上升。
这意味着,竞争的终局将从“性价比”转向“品价比”和“心价比”,即从单纯的硬件堆砌,转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品牌生态为护城河、以卓越体验为目标的更高维度的价值竞争。
比亚迪、长城等中国品牌在2024—2025年期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进军欧洲、东南亚、南美等市场。通过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渠道和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还能在一个相对蓝海的市场中获取更丰厚的利润,反哺国内的研发与竞争。
“增配不加价”所引发的行业震荡,实际上是一场深度的压力测试,它正在倒逼所有参与者重新思考“价值”的定义。未来的汽车市场,将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竞争。单纯依赖“增配不加价”的策略,最终会因为边际效益递减和成本压力而失效。
成功的企业必须是“多面手”,既要有比亚迪那样深厚的技术和成本护城河,也要有理想那样清晰的品牌和用户心智占领,同时还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运营能力。从“内卷”走向“进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把双刃剑,在为消费者带来短期红利的同时,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压力重塑着整个行业的生态。车企在这场“游戏”中,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既要满足消费者日益挑剔的胃口,又要守住企业生存的利润底线。
长远来看,依赖此策略无异于饮鸩止渴。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能够率先完成从“配置竞争”到“价值创造”转型,在核心技术、品牌价值、用户生态和全球化战略上建立起真正护城河的企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