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激光雷达SUV登场!长安启源Q05把豪车配置开进百姓家

车顶激光雷达、后视镜小蓝灯,这些曾专属于30万级豪车的配置,如今被长安启源全新Q05塞进了一台11万-13万的小型纯电SUV里。

工信部新车公告显示,Q05以4435mm的车身长度实现2735mm轴距,后排可放平形成1.8米“露营大床”,宁德时代51.9kWh电池组带来506km续航,而激光雷达的加入直接让这台车成为10万级纯电市场的“规则颠覆者”。

13万激光雷达SUV登场!长安启源Q05把豪车配置开进百姓家-有驾

车顶凸起的激光雷达模块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符号。 2025年3月,零跑C10率先将激光雷达拉进10万级市场,订单占比超70%;吉利银河E8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起售价14.98万;广汽丰田铂智3X的智驾版仅10.98万起。

长安启源Q05进一步,作为“新央企首款全球纯电小型SUV”,它用11万起的预售价将激光雷达变成触手可及的配置。

激光雷达的成本暴跌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推手。 速腾聚创CEO邱纯潮透露,通过固态化设计和芯片化集成,车规级激光雷达成本已降至500美元(约3600元人民币)以内,2025年有望压缩至200美元(约1400元)。

禾赛科技下一代激光雷达ATX定价将低于200美元,仅为现款产品的一半。 规模化生产更让成本持续下探:禾赛2024年激光雷达交付量超50万台,2025年预计达120万-150万台,产能扩张推动单位成本年降幅达18%。

安全性能的提升则是硬核价值所在。 测试数据显示,激光雷达在雨雾天气的探测精度比纯视觉方案高87%,夜间行人识别距离达200米,复杂路口通过率92%(纯视觉方案仅68%)。

双激光雷达车型的侧向碰撞风险降低62%,CNCAP碰撞测试得分平均提升17%。 在重庆8D立交、乡村人车混流路段等场景中,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避让成功率超过90%,纯视觉方案频现误判。

13万激光雷达SUV登场!长安启源Q05把豪车配置开进百姓家-有驾

长安启源Q05的颠覆性不仅在于激光雷达。 纯电平台赋予它越级的空间魔法:车身长度仅4.4米,轴距却达2735mm,超越本田XR-V等紧凑型SUV,后排膝部空间多出约两指。半隐藏式门把手兼顾0.28Cd超低风阻与机械开启功能,避免极端天气下无法弹出的隐患。

三电系统同样扎实。 120kW电机搭配宁德时代控股的“时代长安电池”,提供40.29kWh(CLTC 405km)和51.91kWh(CLTC 506km)双版本,30分钟快充可实现30%-80%电量补能。

德国设计师克劳斯操刀的溜背造型,配合星环贯穿灯带和扰流板,让这台小车同时满足实用与审美需求。

致命的还是定价策略。 现款长安启源Q07定价12.98万-17.18万,Q05精准卡位11万-13万区间,直面比亚迪元UP(9.68万起/无激光雷达)、吉利银河E5(14万级/无激光雷达)的真空地带。 终身免费智驾软件更新进一步摊薄长期成本,用户无需为后续功能升级额外付费。

13万激光雷达SUV登场!长安启源Q05把豪车配置开进百姓家-有驾

第一类用户:县城“精明首购族”

在河北某县城汽车卖场,00后购车者张磊拒绝父亲选择的燃油车:“没有激光雷达的车就像老年机! ”这种认知转变正在蔓延。 2025年4月工信部新规禁止车企用“自动驾驶”宣传辅助驾驶功能,倒逼消费者关注硬件安全冗余。

调研显示,72%用户愿为激光雷达多付1.5万,但拒绝3万以上溢价。 Q05的定价直击痛点,用激光雷达满足安全焦虑,用506km续航和低电耗控制使用成本。

第二类用户:都市“硬核科技党”

上海工程师陈琳对比零跑C10后选择Q05:“同样有激光雷达,但Q05的2735mm轴距能塞下儿童安全座椅和露营装备。 ”纯电平台释放的空间优势,加上激光雷达赋能的城区NOA和跨层泊车功能,让科技体验与家庭需求不再对立。

后视镜小蓝灯实时提示智驾状态的设计,更强化了科技仪式感。

13万激光雷达SUV登场!长安启源Q05把豪车配置开进百姓家-有驾

比亚迪元UP面临尴尬局面。尽管起售价更低,但缺少激光雷达使其在AEB测试中表现逊色:面对窜出的电动自行车,元UP刹停速度比Q05慢0.8秒。销售坦言:“年轻客户进门就问有没有激光雷达,元UP只能靠价格硬扛”。

传统车企的纯视觉路线遭遇信任危机。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连续7个月销量下滑,小鹏MONA M03被东风日产N7挤压份额。

用户实测显示,纯视觉方案在车道线模糊的县城道路、逆光路口等场景误判率高达32%,激光雷达融合方案误判率仅5%。

13万激光雷达SUV登场!长安启源Q05把豪车配置开进百姓家-有驾

供应链端也在加速分化。 禾赛科技2024年非GAAP口径净利润1370万元,成为全球首家盈利的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市场份额达26%,与车企深度绑定。 头部企业通吃订单的格局下,未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正快速失去市场话语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