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上海车展真是热闹得跟赶大集似的,各家车企都铆足了劲搞花样。
我蹲在展馆里转悠的时候,发现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华为鸿蒙智行展台那边,余承东直接把黄渤、马东这些大腕儿都请来了,赛力斯的张兴海更狠,连陈道明这种老戏骨都给搬出来了。
你往那儿一站,闪光灯咔嚓咔嚓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电影节红毯现场呢。
反观小米这边就接地气多了,雷军没来坐镇,工作人员天天忙着给观众发棒球帽,听说一天要发5000顶,还有定制矿泉水随便拿。
这让我突然想起老家集市上卖保健品的,不也是天天给老头老太送鸡蛋量血压么?
要说这赠品营销,咱们中国人可真是玩出花来了。
我们村头卖化肥的老王,去年秋收前搞促销,买三袋复合肥就送件防晒衣,结果十里八乡的大爷大妈扛着锄头排长队。
隔壁镇卖农药的更绝,开农民会发大褂请吃饭,愣是把三十块钱的除草剂卖出两百箱。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套路放在汽车行业还真有点魔幻——毕竟买辆小米SU7可是要掏几十万的真金白银,结果就换回顶棒球帽?
难怪有网友调侃说,好歹也该请准车主们去五星级酒店搓一顿吧?
仔细琢磨这里头的门道,发现不同消费群体对赠品的敏感度真是天差地别。
像我二婶,超市鸡蛋打九折能坐两小时公交去买,但要让她掏钱换个智能手机,品牌LOGO比啥优惠都重要。
这大概就是华为和小米营销策略差异的根源——前者请明星造势,瞄准的是看重品牌调性的中产群体;后者发实用赠品,讨好的是讲究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
就像我们小区门口停着的车,开奔驰的邻居永远在聊最新款智能驾驶,而开五菱宏光的大哥更关心油价涨没涨。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自己的换机经历。
去年把用了五年的苹果全家桶换成华为,刚开始还担心用不惯,结果发现鸿蒙系统流畅得跟德芙巧克力似的。
特别是那个多屏协同功能,在工地盯着设计图的时候,手机平板电脑无缝切换,效率直接翻倍。
上周咬牙订了问界M8,销售说要等两个月才能提车,现在天天刷车主论坛看测评,比当年等高考成绩还焦心。
这种品牌黏性,还真不是送几顶帽子就能培养出来的。
不过话也不能说太绝对,小米这招其实挺聪明。
现在年轻人逛车展就跟逛数码展似的,棒球帽往头上一扣,矿泉水瓶往朋友圈一发,无形中就做了移动广告。
我表弟就是个典型例子,去年小米发帆布包他抢了三个,现在出门还背着当通勤包用。
这种潜移默化的品牌渗透,说不定比请明星更划算。
就像我们单位新来的00后实习生,张口闭口都是"生态链""性价比",你要跟他说陈道明代言,他可能反问你陈道明演过啥综艺。
但高端市场的玩法确实不一样。华为展台那帮穿西装打领带的销售,跟客户聊的不是参数配置,而是"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全场景生态融合"。这种高大上的话术,配上黄渤在台上插科打诨,居然毫无违和感。这让我想起老家开建材城的张老板,他谈生意从来不聊瓷砖折扣,而是拉着客户看3D效果图,讲"家居生活美学"。结果同样质量的瓷砖,他每平米能多卖五十块。
不过现在消费者也越来越精明了。我发小上个月刚提了辆某品牌新能源车,4S店送的全套脚垫还没用就起球了,所谓终身保养其实就是换个玻璃水。相比之下,华为承诺的智能座舱五年系统更新,小米搞的线下车主俱乐部,这些长效服务才是真金白银。就像我们村那个开了二十年的农资店,老王从来不搞虚头巴脑的赠品,但谁家庄稼出问题,他扛着显微镜就往地里跑,这种实在劲儿比送十件防晒衣都管用。
看着展台上光鲜亮丽的新车,突然觉得造车和种地也有共通之处。华为像是个讲究科学种植的技术员,小米则像是推广高产种子的推销员,而咱们消费者就是在地里弯腰干活的庄稼汉。有人愿意多花钱买进口复合肥,图的就是个心里踏实;也有人精打细算选国产尿素,省下的钱给娃交学费。说到底,甭管是送明星见面会还是棒球帽,能把车造得安全可靠,售后别玩套路,这才是老百姓最在乎的。
各位看官,你们觉得车企搞营销是该学华为砸钱请大腕,还是像小米这样走亲民路线?要是你准备买新能源车,会更看重品牌调性还是实际优惠?欢迎在评论区唠唠,说不定你的观点能帮到正在纠结的准车主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