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惯了电动汽车,再换回燃油车会感受到哪些落差?至少有4个落差
各位老铁,咱今天不聊虚的,就唠点实在的。我这人开车二十多年,从最早的夏利、桑塔纳,到后来的帕萨特、凯美瑞,再到如今满大街跑的SUV,各种车都摸过。前两年,家里添了辆特斯拉Model Y,起初我还挺犹豫,总觉得“这玩意儿没发动机,开起来能有劲儿?”结果呢?一开上就再也回不去了。前两天,我那开卡罗拉的哥们儿车送去保养,借我的Model Y开两天,回来后一脸惆怅:“老哥,你这车太邪乎了,我现在开我那卡罗拉,感觉跟拖拉机似的,油门踩到底,车还没反应过来!”这话说的,可太真实了。开惯了电车,再换回油车,那种落差感,真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全方位的“降维打击”。今天我就跟大伙儿掰扯掰扯,这“降维打击”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为啥说一旦尝过电车的甜头,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第一个落差,动力响应,这简直是“秒杀局”。开过电车的朋友都知道,一脚电门下去,电机瞬间就能爆发出最大扭矩,那种“随踩随有”的感觉,跟油车完全不是一个次元。油车呢?甭管你发动机多牛,变速箱多高级,都得经历一个“踩油门——发动机转速上升——涡轮增压介入(如果是涡轮车)——动力传递到车轮”的过程,哪怕这个过程只有零点几秒,在电车面前也是“迟钝”。红绿灯起步,你电车还没怎么用力,旁边那辆宝马X5还在“嗡嗡”地等转速上来,你已经半个车身过线了。有人说:“起步快有啥用?又不能天天飙车。”这话就太外行了。日常驾驶中,超车才是最考验动力的时刻。你想超车,就得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加速,时间越短越安全。开油车,尤其是那些主打省油的日系家用车,轩逸、卡罗拉啥的,油门踩到底,动力半天才上来,超个车都提心吊胆。可电车不一样,哪怕你开的是七八万的五菱宏光MINIEV,它的瞬间扭矩也比十几万的油车强。超车?一脚电门,干脆利落,安全感直接拉满。这就好比,以前你得攒半天劲儿才能跳过一条沟,现在直接一个箭步就过去了,这感觉,谁开谁知道。
第二个落差,动能回收和单踏板模式,这简直是“懒人福音”。刚开始开电车,最不习惯的就是这个。松开油门,车就明显减速,甚至有种在刹车的感觉。这其实就是动能回收在起作用,把车子滑行或下坡时的动能转化成电能,存回电池里。而“单踏板模式”就是把这个功能玩到了极致,松油门就能当刹车用,大部分情况下,你只需要用一个踏板就能控制车速。刚开始可能觉得不安全,怕养成坏习惯。但开熟了你就明白了,这简直是城市通勤的神器。堵车时,前车一减速,你松油门就行,不用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脚不累,关键是省电啊!下长坡更是绝了,松开油门,车子自己就减速,根本不用担心刹车过热失灵,还能一边下坡一边给电池充电,美滋滋。反观油车,下坡就得靠刹车硬扛,还得时不时松一下让刹车片散热,生怕“刹不住”。开惯了电车的单踏板,再换回油车,你得重新学习“跟趾动作”,脚忙得像在跳踢踏舞,那感觉,一个字——累!
第三个落差,用车成本,这简直是“钱包的救星”。这可能是最实在的落差了。我算过一笔账,我的Model Y,充满一次电大概70多度,按家充谷电算,一公里成本不到5分钱。要是开同级别的油车,百公里油耗按8L算,一公里油费就得6毛多。这差价,整整十倍! 什么概念?以前开油车,加一箱油200块,跑300公里,心疼得要命,能不开车就不开车。现在开电车,一个月电费也就一两百,跑的里程翻倍都不心疼。以前买个东西,三公里外,得掂量掂量值不值得开车去。现在?买包烟、下个楼取个快递,抬脚就走,反正便宜!开电车开久了,人反而“小气”了,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觉得把省下的油钱拿去吃顿好的、看场电影,它不香吗? 这种“低成本高自由度”的出行体验,一旦习惯了,再让你回到“加油一次肉疼一次”的日子,谁受得了?
第四个落差,车内静谧性,这简直是“移动的图书馆”。发动机那“突突突”的噪音,对于老司机来说,可能是一种情怀。但说实话,谁不想在车里安安静静地听音乐、聊聊天?电车最大的优势就是安静,电机工作时几乎无声。十几万的电车,关上车窗,那种静谧感,能媲美几十万的豪华油车。没有了发动机的轰鸣,没有了变速箱的顿挫,只有风噪和胎噪,整个车厢就像一个安静的私人空间。开惯了这种“图书馆”级别的安静,再坐进一辆30万的油车,发动机一启动,那“轰轰轰”的声音立马就回来了,耳朵瞬间就不舒服了。这落差,就跟从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突然搬回了大学宿舍一样,反差太大了。
所以你看,从动力响应到驾驶模式,从用车成本到乘坐体验,电车带来的这四个落差,每一个都直击油车的“软肋”。当然,电车也有缺点,比如充电不如加油方便,长途出行还得规划路线,冬天续航打折等等。但瑕不掩瑜,当一种技术能带来如此多的、实实在在的便利和享受时,人们的选择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那么问题来了,当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续航焦虑彻底消失的那一天,我们还有理由继续忍受油车的种种“不完美”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