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太良心了,这次事件后,直接惹怒所有合资车企

最近,一件发生在广西服务区的事情,可以说是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让很多人对咱们现在开的电车,特别是国产电车,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事情的起因是一段视频,视频里电闪雷鸣,一道非常吓人的闪电,不偏不倚地就劈在了一辆停着的比亚迪宋PLUS EV上,而且还不止一下,是接二连三地劈了三次。

这段视频一发出来,大家的心都揪紧了,毕竟那雷电看着就威力巨大,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车和车里的人估计是凶多吉少了,电动车里那么大一块电池,被雷这么一劈,那还不得当场起火爆炸?

王传福太良心了,这次事件后,直接惹怒所有合资车企-有驾

然而,事情接下来的发展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雷击过后,车里的女车主安然无恙地从车上下来了,人虽然受了点惊吓,但身体没受到任何伤害。

再看那辆车,被那么强的雷电连续“照顾”了三次,竟然没有出现大家担心的起火或者爆炸,甚至连车窗玻璃、轮胎这些都好好的。

后来比亚迪的售后人员赶到现场检查,发现除了车顶上留下了两个被雷电烧灼出的小小的痕迹之外,整辆车的大结构,包括最重要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都一切正常,处理一下甚至还能继续开。

这个结果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可以说是一次现实版的“硬核测试”,而比亚迪这辆车,用实实在在的表现,告诉了所有人它的安全性到底有多扎实。

这件事之后,很多人就开始琢磨了,为什么这辆车能这么厉害?

难道真是运气好?

其实,这背后还真不是运气两个字能简单概括的,它牵扯到很多实打实的科学道理和技术应用。

首先,咱们上学时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法拉第笼”。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用金属做的笼子,当外面有电流通过时,比如被雷电击中,电流会顺着金属外壳流到地面上去,而待在笼子里面的人和物是基本不受影响的。

咱们平时开的汽车,它的金属车身就是一个典型的“法拉第笼”。

所以从理论上讲,雷雨天躲在车里比站在外面空地上要安全得多,这一点对燃油车和电车都适用。

但是,事情对于电动汽车来说,要复杂得多。

因为电动车的心脏,是那块巨大的动力电池和一套非常精密的电子控制系统。

雷电带来的可不仅仅是强大的电流,还有一瞬间的超高电压和看不见摸不着的强电磁脉冲。

王传福太良心了,这次事件后,直接惹怒所有合资车企-有驾

这个电磁脉冲就像一个“电子杀手”,能够瞬间摧毁手机、电脑这类精密电子设备的芯片。

如果一辆电动车的电磁屏蔽做得不够好,或者说它的电池管理系统不够强大,那么雷电的能量很可能会突破防护,直接冲击到电池包,引发热失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火;或者,它也可能直接把整辆车的电控系统给“烧”坏,让车子彻底瘫痪。

所以,比亚迪这辆车能安然无恙,关键就在于它不光有一个合格的“法拉第笼”外壳,更在于它内部的三电系统,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拥有极强的防护能力。

这就要说到比亚迪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做的那些技术了。

比如它的“刀片电池”,很多人都知道它很安全,做针刺实验都不会起火。

这首先是因为它用的磷酸铁锂材料本身化学性质就比一些其他类型的电池要稳定,不容易“发火”。

更重要的是它的结构设计,每一片“刀片”电芯既是能量体,也是结构件,能让整个电池包变得非常坚固,像一块结实的“砖头”,物理防护能力大大增强。

还有一项技术叫CTB,也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

这个技术通俗点讲,就是把电池包和车身底盘完全融合在了一起,让电池包成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

这样做的好处是,整个车身的强度和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就好比你盖房子,把保险柜直接砌进了承重墙里,那这个保险柜的防护能力自然就比单纯放在屋里要强得多。

这个更坚固的车身,让“法拉第笼”效应变得更可靠,同时也给电池本身提供了一层更强的物理保护和电磁屏蔽。

当然,光有坚固的“外壳”还不够,还得有聪明的“大脑”。

这个“大脑”就是电池管理系统(BMS)。

它就像一个全天候站岗的哨兵,时刻监测着电池的各项数据。

王传福太良心了,这次事件后,直接惹怒所有合资车企-有驾

当雷击这种极端情况发生时,巨大的电流和电压瞬间涌来,一个反应迟钝的管理系统可能就直接“宕机”了。

而一个优秀的管理系统,则能在一刹那间做出判断,立刻启动保护机制,就像家里的空气开关跳闸一样,切断危险的电路,阻止巨大的能量冲进电池核心,从而保护了整个电池系统的安全。

所以说,这次比亚迪宋PLUS EV硬扛三次雷击,看似是一件偶然的、运气好的事情,但实际上是它背后一系列安全技术和设计理念的必然结果。

这件事情也让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咱们的国产品牌。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提到汽车安全、用料扎实,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还是那些德系、日系的合资品牌,觉得它们有几十上百年的造车经验,技术底蕴深厚。

而对于新能源车,特别是国产新能源车,总有一些人抱着怀疑的态度,觉得“三电”系统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把电池、电机拼在一起。

但是,这次雷击事件就像一块试金石,一下子试出了真功夫。

它证明了在极端安全这个最核心的领域,我们的国产品牌不仅赶上来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出色。

这背后,是像王传福这样的企业家,带领着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自主研发,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混动专用的发动机,再到各种智能化系统,很多都是从零开始,一点点啃下来的硬骨头。

他们提出的“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这个理念,不是一句空洞的宣传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在了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一个环节里。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投入,才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也是一种真正的“厚道”。

这件事的发生,也给整个汽车行业提了个醒。

当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势所趋,所有车企都挤进这个赛道的时候,竞争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是花里胡哨的配置,是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还是实实在在、能经受住考验的安全和可靠性?

答案不言而喻。

这次意外的“天降考验”,让比亚迪免费在全球消费者面前展示了它的技术实力,也无疑给那些过去可能存在侥幸心理,在看不见的地方想着节省成本的车企,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

它告诉所有人,造车这件事,终究还是要回归本源,那就是对技术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