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普通人聊起豪车,脑子里可能闪过的是奔驰、宝马、奥迪,但要是提起捷豹,很多人可能会愣一下,然后说:“哦,那个英国车,现在好像不怎么看得见了。” 没错,这个曾经在电影里和赛道上风光无限的品牌,如今的存在感确实越来越低。
一个曾经能和保时捷在勒芒赛道上掰手腕、五次夺冠的王者,怎么就沦落到年销量不到两万七千台,甚至在国内被大家开玩笑地称为“七折豹”呢?
这中间的故事,值得咱们好好聊一聊,因为它不光是一个汽车品牌的衰落史,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时代的变化。
要说捷豹的过去,那真是辉煌得刺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它的黄金时期。
那时候的捷豹,用“优雅、空间、速度”这六个字,精准地抓住了当时有钱人的心。
你想想,一台车,线条流畅优美,像一件艺术品,开出去非常有面子;同时,它内部空间又足够宽敞舒适,坐着不憋屈;最关键的是,它的心脏,那台双凸轮直列六缸发动机,能让它在路上飞驰,性能强悍。
这种既能当绅士,又能当“暴徒”的双重性格,让捷豹独树一帜。
在那个年代,拥有一台捷豹,就代表着你的品味和地位,是真正的上流社会的象征。
然而,好日子没过太久。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捷豹的命运就像坐上了过山车。
它先是被并入了一个巨大的英国汽车公司,后来又经历了国有化。
这一连串的操作,让捷豹失去了独立性。
就像一个顶尖的厨师,被安排到了一个大食堂里,每天要应付各种行政指令,菜品的质量和创新自然就下来了。
虽然在八十年代,它有过短暂的复苏,但在1990年被美国福特汽车收购,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很多人觉得,背靠福特这棵大树,捷豹应该能活得很好吧?
但事实恰恰相反。
福特虽然财大气粗,但它习惯了生产大众化的家用车,不太懂得如何运营一个豪华品牌。
福特试图用造普通车的平台和零件来生产捷豹,比如那款基于福特蒙迪欧平台打造的捷豹X-Type,这在很多老车迷看来,简直是自降身价,稀释了捷豹高贵的血统。
结果就是,在福特手里的十几年,捷豹从来没有赚过钱。
到了2008年,福特把它和路虎一起打包卖给了印度的塔塔集团。
塔塔接手后,路虎凭借着全球SUV热潮,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成了集团的利润奶牛。
但捷豹呢?
它好像成了那个被遗忘的孩子,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这些年,捷豹犯的错误,真是让人看着都着急。
最让人看不懂的,就是它在品牌宣传上的“自杀式”操作。
比如前几年,为了显得自己年轻、时尚,捷豹拍了一个新广告。
按理说,汽车广告,主角肯定是车吧?
可捷豹的这支广告里,一辆车都没有,只有一群模特在镜头前跳舞摆造型。
它想告诉大家,捷豹不只是一辆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结果呢?
老客户看了直摇头,觉得捷豹忘了本,丢掉了自己最核心的机械魅力和经典美学。
而它想吸引的年轻人呢?
看了也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这个品牌到底想干嘛。
这种脱离产品的空洞营销,不但没能提升品牌形象,反而让捷豹成了一个笑话。
在向电动车转型这件事上,捷豹也是走得磕磕绊绊。
眼看着全球都在搞新能源,捷豹也急匆匆地宣布要全面电动化。
方向是对的,但问题是,它没想明白自己的电动车到底要卖给谁。
捷豹的传统客户群体,年龄普遍偏大,他们喜欢的是发动机的轰鸣声和驾驶的操控感,对电动车这种“安静的家伙”兴趣不大。
而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他们的选择实在太多了。
咱们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像蔚来、理想、小鹏这些品牌,在智能化、车机系统、用户服务方面,做得比捷豹好太多了。
捷豹推出的那款电动车I-PACE,虽然在国外拿了些奖,但在国内市场几乎无人问津。
价格不便宜,智能化又跟不上,续航也普普通通,年轻人为什么要选它呢?
说到中国市场,捷豹的表现更是惨淡。
从2018年开始,捷豹路虎在中国的销量就一路下滑,现在连豪华品牌销量前十都挤不进去了。
这其中,“七折豹”这个外号可以说是致命伤。
一个豪华品牌,最看重的就是品牌价值和保值率。
可捷豹的新车,往往上市没多久就开始大幅度打折,这让第一批原价买车的车主感觉自己被当成了“韭菜”,也让后来的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不值钱,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加上多年来积累的质量口碑问题,比如小毛病多、维修贵等印象,让消费者在做选择时,自然而然地就把它排在了后面。
更关键的是,时代真的变了。
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二十年前那个只要挂着外国标就能卖高价的时代了。
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在设计、技术、品质和服务上都在飞速进步。
当一个中国年轻人手握三四十万预算时,他可以买到一台设计炫酷、屏幕巨大、智能驾驶辅助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国产新能源车。
相比之下,捷豹能提供什么呢?
是那个十年不变的老旧内饰,还是那个反应迟钝的车机系统?
当产品力已经全面落后的时候,光靠一个日渐褪色的英国贵族光环,是撑不起高昂售价的。
捷豹的衰落,说到底,是它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没有真正读懂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重要、竞争也最激烈的市场上,它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全部评论 (0)